鲜水河断裂带强震的破裂过程与地震活动

被引:30
作者
林邦慧
陈天长
蒲晓红
刘万琴
彭美宣
张卫平
机构
[1]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 四川省地震局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 总体走向; 破裂面; 地震活动; 破裂过程; 破裂长度; 震源参数; 炉霍地震; 缺震段; 道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鲜水河断裂带是我国西南地区地震活动最强烈的断裂带。本文通过研究发生在断裂带上强震的震源机制、震源过程、余震分布、地震迁移并结合宏观等震线、地震裂缝分布等资料,研究强震破裂过程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鲜水河断裂带的基本破裂方式是左旋走向滑动,强震的压应力主轴存在一致性较好的优势方向,即北东东-南西西方向,且均接近水平。2.用 P 波频谱及面波方向性函数等研究结果表明,除北西段及南东段几个地震外,七级以上地震及多数六—七级地震的破裂面均为北西向,与鲜水河断裂带的总体走向基本一致。3.1890年以来,鲜水河断裂带强震破裂面展布及1955年以来3.0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图表明,在道孚—乾宁间存在的破裂面空段(长约10多 km)比1955年以来3.0级以上地震活动缺震段(长约40km)明显的短,这表明1890年乾宁地震破裂面在近期有所愈合。这个缺震段的长度约相当七级左右地震的破裂长度。4.自1890年以来,带上发生的四个七级以上地震有两头迁移的特点。考虑到最后一次七级地震是1973年的炉霍地震,估计下次七级地震的位置在南东段,且在道孚—乾宁间的可能性最大。
引用
收藏
页码:1 / 20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6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