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水产品监测中霍乱弧菌分离株的分子特征研究

被引:23
作者
李孝权
王鸣
易鸿
刘于飞
周端华
莫自耀
黄冰
肖晓蓉
柴巧学
柯昌文
邓小玲
肖丽英
蔡衍珊
机构
[1]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四川大学口腔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遵义医学院口腔医学系
[4]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东广州
[6] 广东广州
关键词
弧菌,霍乱; 毒力; 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 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155 [饮食卫生与食品检查];
学科分类号
100403 ;
摘要
目的 了解广州市水产品监测中霍乱弧菌分离株的毒力特征,对其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研究其分子特征及流行病学意义。方法 2 0 0 4年6月采集广州市3家较大的水产品交易市场的海、水产品以及广州以往水型霍乱流行沿海地区的河水和珠江入海口海水,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样本检出的霍乱弧菌分离株进行霍乱肠毒素基因(ctx)、小带联结毒素基因(zot)、辅助霍乱肠毒素基因(ace)和毒力协同菌毛蛋白亚单位基因(tcpA)这4种毒力基因的检测,用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RAPD)结合SPSS软件对以上菌株进行多态性分析,对霍乱弧菌毒力进行快速测定并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共采集海、水产品样本16 0份、水体样本90份,从样本中检出34株霍乱弧菌,其中分离自青蛙12株、虎纹蛙6株、牛蛙5株、养殖水5株、罗氏虾3株,其他3株,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均为海南输入株。毒力基因检测表明,34株霍乱弧菌均未检出ctx和tcpA基因;14株菌(41% )可同时检出ace和zot基因,另有2株菌(6 % )只检出ace基因。所有34株霍乱弧菌的RAPD结果经聚类分析可分为2个聚类群,其中31株属于同一来源,只有3株菌与其他菌株的同源性有差异,但亲缘关系较近。结论 该次水产品监测的霍乱菌株均为非流行株,但仍需加强监测,预防霍乱流行株的出现而导致的霍乱散发和暴发流
引用
收藏
页码:35 / 3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用RAPD技术分析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J].
易鸿 ;
廖育煌 ;
刘俊华 ;
张健 ;
王鸣 .
热带医学杂志, 2002, (02) :124-126
[2]   RAPD技术在微生物生物多样鉴定中的应用 [J].
吴少慧 ;
张成刚 ;
张忠泽 .
微生物学杂志, 2000, (02) :44-47
[3]  
传染病诊断标准及相关法规汇编.[M].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卫生标准处编;.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