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燃煤电厂碳计量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54
作者
王萍萍
赵永椿
张军营
熊卓
机构
[1]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燃煤电厂; 碳排放; 碳核算; 碳市场;
D O I
10.13226/j.issn.1006-6772.HK22090601
中图分类号
X773 [电力工业]; TM621 [火力发电厂、热电站];
学科分类号
083002 ; 080802 ;
摘要
碳计量是碳交易市场稳定发展的基石,是国家制定碳减排政策的数据依据。燃煤电厂作为我国最大的碳排放源之一,准确量化燃煤电厂碳排放量对我国双碳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碳核算标准及相关政策,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较早,初步形成了各自的碳排放计量方法体系。美国火电厂主要采用实测法核算碳排放量,将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写入法规,规定25 MW以上燃煤机组必须采用实测法并上交温室气体强制性报告;欧盟目前的碳计量采用核算法和实测法并行,根据电厂碳排放量划分层级并规定不确定度要求,同时欧盟的碳交易市场发展迅速,为其他国家碳交易市场建设提供参考。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目前尚缺少完整的碳核算体系,实测法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缺少碳核算数据库,标准体系有待完善。其次,基于核算法和实测法分别介绍了目前燃煤电厂碳计量的排放因子法、物料衡算法、实测法、生命周期法和模型法的发展现状,并对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进行总结。排放因子法应用范围最广,计算过程较简单,但直接运用IPCC指南的排放因子缺省值计算我国燃煤电厂碳排放误差较大;物料衡算法利用碳平衡计算燃煤电厂碳排放量,但计算中间过程较多,需完整数据才可获得准确的碳排放量;实测法与其他计算方法不同,可直接测量烟气流量与烟气中CO2浓度,在我国政策推动下快速发展;生命周期法可加入电力生产阶段的上下游碳排放,故可扩大核算边界;模型法可直接预测碳排放量或元素碳含量,弥补关键核算数据缺失问题。论述了核算法和实测法数据对比现状,阐明核算法的主要误差来源为排放因子和净热值等数值的选取与测量,实测法的主要误差来源为烟气流量和CO2浓度测量,实测法的精度一般高于核算法。最后,从碳交易市场发展、不确定来源探究、碳排放政策法规制定等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制定中国特色的燃煤电厂碳排放计量方法体系提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170 / 183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71 条
[1]  
燃煤电厂碳排放强度核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宋铜铜.华北电力大学.2021, 03
[2]  
基于气固两相流的锅炉尾部烟道流动与磨损特性分析.[D].石岩.山东大学.2021, 12
[3]  
固体燃料燃烧产生多环芳烃及含氧多环芳烃排放因子与排放特征的研究.[D].段升飞.山东大学.2021, 12
[4]  
火电厂碳排放监测体系与核算方法的研究.[D].王霂晗.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0, 02
[5]  
基于TDLAS的燃煤电厂温室气体排放检测技术研究.[D].朱晓睿.华南理工大学.2019, 01
[6]  
燃煤电厂碳排放监测方法研究.[D].谭超.华南理工大学.2018, 12
[7]  
燃煤电厂CO_2排放计算模型与方法研究.[D].龙芸.重庆大学.2016, 03
[8]  
燃煤电厂二氧化碳配额核算方法分析及其排放量预测模型.[D].孟欣欣.华北电力大学.2016, 03
[9]  
基于情景分析的发电侧碳排放生命周期计量研究.[D].夏德建.重庆大学.2010, 02
[10]  
基于LCA的电力行业CO_2排放预测及燃煤电厂实例分析.[D].张莉.浙江大学.2017,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