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中的心理主义和反心理主义述评

被引:3
作者
沈荣兴
机构
关键词
心理主义; 认识论; 胡塞尔; 逻辑规律; 《逻辑研究》; 辩证唯物主义; 逻辑学家; 应用心理学;
D O I
10.19563/j.cnki.sdzs.1988.01.002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在近代逻辑学的发展中,逻辑学中的心理主义和反心理主义的斗争曾是激烈论争的课题之一。从十九世纪初到二十世纪的一百多年时间里,逻辑学中的心理主义派系丛生、观点纷呈,心理主义和反心理主义的斗争此伏彼起、错综复杂。回顾这一段历史,对于逻辑学和心理学的比较研究,搞清逻辑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坚定不移地把逻辑学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逻辑学中的心理主义逻辑学中的心理主义倾向源远流长,在近代曾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代人并没有在心理学和逻辑学之间划清一条界线,所以心理学“闯入”逻辑学领域是不足为奇的。不仅在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形而上学》里可以发现这一点,即使是更为重视思维的逻辑形式的斯多葛学派,也求助于心理学的理论来补充解释它的逻辑理论。在中世纪,共相问题有极多的心理学解答和思考,唯名论关于共相同题的答案或概念的答案,都把思维过程的心理分析作为先决条件。在近代,由于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逻辑学中的心理主义和归纳派一起成为当时逻辑发展的主流,不少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列入了信奉者的行列。逻辑学中的心理主义集中表现为两类;哲学心理主义和逻辑心理主义。(参
引用
收藏
页码:8 / 1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西方逻辑史[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马玉珂 主编, 1985
[2]  
西方逻辑史[M]. 四川人民出版社 , 杨百顺 编著,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