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广播电视的钱、人与问责:多重模式,兼论中国传媒改革(下)

被引:4
作者
冯建三
机构
[1] 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
关键词
公共广播电视; 财政来源组织规模; 问责; 中国传媒改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29.2-F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考察欧洲、北美、亚洲及澳洲的公共广播电视,指其在各国诞生的条件与性质,虽很重要,惟后天三大面向的演变,更称关键。一是财政收入的来源及多寡,二是经营团队的产生方式,以及员工数量。第三,公共广电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既已通过政策规划而取得营运资源,则必须通过特定机制(指市场表现良窳、受众参与及信息公开程度),以求对公民与社会负责。最后,依据这些析辨,作者主张,在公有产权的基础下,承袭但又创新的财政与内容流通模式,可以是改革中国传媒的优先选项。
引用
收藏
页码:48 / 59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传媒业内容产品的产品属性及其政策含义——兼与张辉锋博士商榷 [J].
肖赞军 .
国际新闻界, 2006, (05) :58-62
[2]   美国公共广播电视的起源 [J].
郭镇之 .
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7, (04) :82+84+86+88+90+93+83-82+84+86+88+90+93+83
[3]   公共广播电视的使命 [J].
汤民国 .
电视研究, 1994, (08) :45-45
[4]  
第一媒介[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郭镇之, 2009
[5]  
市场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模式[M].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余文烈等, 2008
[6]  
公共电视[M]. 武汉大学出版社 , 石长顺, 2007
[7]  
动力与困窘[M]. 中国经济出版社 , 邓炘炘, 2006
[8]  
媒介经济学[M]. 湖南大学出版社 , 邓向阳编著, 2006
[9]  
电视媒介经济学[M]. 华夏出版社 , 吴克宇著, 2004
[10]  
The Private Production of Public Goods[J] . Harold Demsetz.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 197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