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汛期江淮切变线暴雨与非暴雨演变过程的合成对比分析研究

被引:6
作者
李晓容 [1 ]
张雪蓉 [1 ]
濮梅娟 [1 ,2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 江苏省气象局
关键词
暴雨; 切变线; 高低空急流; 非地转湿Q矢量; 垂直螺旋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梅汛期江淮切变线暴雨类个例与切变线非暴雨类个例演变过程进行了合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形成暴雨切变线的演变历程中,存在南北风加强,切变线发展,且西南风急流引起的风速辐合加强了低空辐合。同时江苏处于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侧,高低空急流相耦合,形成了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动力机制,降水过程中动力结构配置的演变特征十分鲜明。切变线南侧热力不稳定条件较好,水汽输送丰富,水汽辐合强烈,这些都有利于暴雨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因为动力、热力条件强度的不同对应不同强度的降水,区域性大暴雨的动力系统比一般暴雨更深厚,不稳定条件更强,水汽输送也更充沛。而切变线非暴雨类中,高低空风场的配置不利于降水的增强。南北风增强不明显,切变线不能得到发展,同时其南侧西南风急流没有建立,风速辐合较弱。高空急流核远离江苏,江苏上空的辐散场很弱,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动力机制未能建立,动力结构的配置演变特征不明显。切变线南侧的热力不稳定度也不如暴雨类强,水汽的辐合较弱,不利于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199 / 20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华南前汛期福建一次致洪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结构特征 [J].
赖绍钧 ;
何芬 ;
陈海山 ;
沈桐立 ;
吴伟杰 ;
吴毅伟 .
高原气象, 2012, 31 (01) :167-175
[2]   江苏一次大暴雨过程的诊断与中尺度分析 [J].
李晓容 ;
濮梅娟 ;
王啸华 ;
杨苏勤 ;
张备 .
气象科学, 2012, 32 (01) :53-61
[3]   引发暴雨的西南低涡特征分析 [J].
康岚 ;
郝丽萍 ;
牛俊丽 .
高原气象 , 2011, (06) :1435-1443
[4]   一次高原低涡东移引发四川盆地强降水的湿螺旋度分析 [J].
黄楚惠 ;
李国平 ;
牛金龙 ;
罗玲 ;
张卫 .
高原气象 , 2011, (06) :1427-1434
[5]   一次西南低涡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 [J].
赵大军 ;
江玉华 ;
李莹 .
高原气象 , 2011, (05) :1158-1169
[6]   中尺度对流系统与东北暴雨的关系 [J].
袁美英 ;
李泽椿 ;
张小玲 ;
李勋 ;
徐南平 .
高原气象, 2011, 30 (05) :1224-1231
[7]   连续少雨背景下北京暴雨的若干特征 [J].
廖晓农 ;
魏东 ;
石增云 ;
轩春怡 .
高原气象, 2011, 30 (03) :749-759
[8]   上海“010805”特大暴雨与“080825”大暴雨对比分析 [J].
曹晓岗 ;
王慧 ;
邹兰军 ;
陈永林 ;
张吉 .
高原气象, 2011, 30 (03) :739-748
[9]   2006年江苏两次降雪天气过程分析 [J].
尹东屏 ;
张备 ;
刘梅 ;
濮梅娟 ;
韩桂荣 .
气象科学, 2009, 29 (03) :398-402
[10]   近年来我国暴雨中尺度动力分析研究进展 [J].
孙淑清 ;
周玉淑 .
大气科学, 2007, (06) :1171-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