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到1931年东北大豆生产发展的基本趋势

被引:8
作者
杨光震
机构
关键词
东北大豆; 欧洲; 东北北部; 大豆种植; 进口大豆; 大豆价格;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东北大豆,相传是从前由我国内地传去的。清初,因招民开垦,关内农业人口迁至东北,大豆便成为五谷之一,同高梁、谷子、玉米、小麦,在辽河流域普遍耕种。这里出产的大豆与内地也有交易,但数量有限。从整个说来,东北农业生产在鸦片战争前,是处在封建制度统治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营口开放为商埠,东北出产的大豆和大豆制品——豆饼和豆油,向内地输出量逐渐增加。1864年输出大豆八十一万六千担、豆粕八十四万二千担、豆油七千担。清政府迫于俄国侵略势力的威胁,于1870年取消封禁政策,河北、山东人民大量迁进东北,由于粮食消费数量增加,大豆和各种农作物生产也随之得到发展。东北农业生产,历来按轮作方式耕种,如在南部,第一年种高梁,第二年种谷子,
引用
收藏
页码:80 / 86
页数:7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