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调解研究新范式——以政治治理论为基础

被引:8
作者
魏程琳
齐海滨
机构
[1] 华中科技大学
关键词
纠纷当事人行为模式; 中国调解; 政治治理论;
D O I
10.16290/j.cnki.1674-5205.2015.06.002
中图分类号
D926 [司法制度];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调解作为矛盾纠纷解决的重要机制之一,无论在中国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发挥着重要的治理功能。当下学界调解研究的三种范式——文化功能论、程序技术论与权力治理论,在不同的知识谱系和学科背景下对中国调解实践具有相当的解释力。然而,以上三种研究范式在研究对象上对行政调解(治安调解)的忽视,在研究内容上对调解异化的忽视,在类型划分上对纠纷当事人的忽视,导致当下学界研究与调解实践严重脱节。"政治治理论"以纠纷当事人行为模式为标准对调解进行重新分类,并以此尝试对学界调解研究进行范式更新和重构。
引用
收藏
页码:3 / 1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3]   非讼程序的反思与重构 [J].
章武生 .
中国法学, 2011, (03) :82-90
[4]   基层治理中的“不出事逻辑” [J].
贺雪峰 ;
刘岳 .
学术研究, 2010, (06) :32-37+159
[5]   从维权到谋利——农民上访行为逻辑变迁的一个解释框架 [J].
田先红 .
开放时代, 2010, (06) :24-38
[6]   关于能动司法与大调解 [J].
苏力 .
中国法学, 2010, (01) :5-16
[7]   诉讼调解:审判经验与法学原理 [J].
范愉 .
中国法学, 2009, (06) :128-137
[8]   辽宁省治安调解实践调查报告 [J].
裴兆斌 ;
张淑平 .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01) :24-26
[9]   结构混乱与迎法下乡——河南宋村法律实践的解读 [J].
董磊明 ;
陈柏峰 ;
聂良波 .
中国社会科学, 2008, (05) :87-100+206
[10]   中国诉讼分流的数据分析 [J].
朱景文 .
中国社会科学, 2008, (03) :79-9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