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4 条
贵阳花溪早三叠世遗迹化石及其对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后生物复苏的启示
被引:25
作者:
罗茂
[1
]
时国
[2
]
龚一鸣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来源:
关键词:
贵州;
早三叠世;
遗迹化石;
生物复苏;
生态演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1 [普通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报道了贵阳花溪下三叠统大冶组中14种遗迹属,它们包括Beaconichnus,Cosmorhaphe,Dendrorha- phe,Gyrochorte,Gordia,Micatuba,Mammillichnis,Megagrapton,Planolites,Palaeophycus,Phycodes,Phycosi- phon,Rhizocorallium和Undichna。遗迹化石产出特征为以水平潜穴为主、浅的阶层分布(<4mm)、以觅食迹为主的遗迹组合和小型化的Planolites,这些特征表明经历了P-T事件之后,华南早三叠世浅海生态环境仍处于缺氧异常环境,这种环境直到早三叠世晚期才趋于正常。大冶组遗迹化石发展模式体现出海洋环境群落生态演替特征,造迹生物由早期单一多毛类蠕虫向物种丰富的多毛类发展,再到甲壳纲动物在沉积物中开辟更大的生态空间和定居。这种灭绝后软躯体动物在崩溃生态系中的发展模式与贵州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之交灭绝界线之上遗迹化石所表现的软躯体动物的演化特征相似。向三度空间开拓发展的复杂遗迹化石Rhizocorallium,Thalassinoides灭绝前后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表明,高纬度区软躯体动物的复苏比低纬度区要快。
引用
收藏
页码:519 / 532
页数:14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