雹云机理新见解的观测验证和复现

被引:22
作者
田利庆
许焕斌
王昂生
不详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 北京应用气象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4] 北京
关键词
雹云结构; 水平风速零域(线); 冰雹“穴道”; 观测验证; 再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2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近期的研究结果认为: 雹云中存在着冰雹“穴道”, 它是由流场和水凝物粒子场相互作用决定的。“穴道”把雹胚形成区和大雹生长区联结成通道, 它对冰雹粒子具有明显的动力吸引作用, 可使大粒子向这里集中, 在宏观上呈现出冰雹粒子的动态累积效果; 涵盖冰雹“穴道”的区域即为播撒人工防雹的“作用区”, 它一般位于主上升气流边侧的主入流区和相对水平速度接近于零的零域(线)附近的下侧等。这些理论结果尚需观测验证和重复再现, 本文利用 Doppler雷达观测事例来作验证, 并引用前人的工作在此稍作物理加工后复现这些理论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77 / 8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强对流(冰雹)云中水凝物的积累和云水的消耗 [J].
许焕斌 ;
段英 .
气象学报, 2002, (05) :575-584
[2]   冰雹形成机制的研究并论人工雹胚与自然雹胚的“利益竞争”防雹假说 [J].
许焕斌 ;
段英 .
大气科学, 2001, (02) :277-288
[3]   超级单体单体多单体雹云及其成雹特点的数值模拟研究 [J].
段英 ;
刘静波 .
气象学报, 1998, (05) :18-28
[4]   三维可压缩大气中的云尺度模式 [J].
许焕斌 ;
王思微 .
气象学报, 1990, (01) :80-90
[5]   不同流型雹云中大雹增长运行轨迹的数值模拟 [J].
王思微 ;
许焕斌 .
气象科学研究院院刊, 1989, (02) :171-177
[6]  
雹暴和雹块生长[M]. 科学出版社[]戈克海尔(N·R·Gokhale), 1981
[7]  
Airflow and hail growth in supercell storms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hail suppression .2 Browning K A,G B Foote. Quart J Roy Meteor Soc . 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