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中部季节冻土区地表能量通量的模拟分析

被引:9
作者
郭东林 [1 ,2 ]
杨梅学 [1 ]
李敏 [3 ]
屈鹏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
[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
[4] 甘肃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关键词
青藏高原; SHAW模式; 地表能量通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04 [近地面层气象学、近地面层大气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之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中那曲地区BJ站2002年8月1日—2003年8月31日的观测资料作为水热耦合模式(Simultaneous Heat and Water,SHAW)的强迫场,对青藏高原中部季节冻土区地表能量通量特征进行了单点模拟研究。通过对实测值与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SHAW模式能较成功地模拟该地区地表能量通量特征,短波净辐射和长波净辐射的模拟值与观测值吻合较好,净辐射和土壤热通量在夏半年的模拟值与观测值也吻合,但相对夏、秋季而言,它们在冬、春季的模拟值较观测值略偏大。模拟的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季节变化比较合理,由模拟的感热和潜热通量计算的Bowen比能较好地解释不同季节太阳辐射的能量转化。
引用
收藏
页码:978 / 98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RegCM3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应用研究:积云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 [J].
杨雅薇 ;
杨梅学 .
冰川冻土, 2008, (02) :250-258
[2]   黄土高原砂壤土冻融过程的观测和模拟 [J].
罗斯琼 ;
张宇 ;
吕世华 .
冰川冻土, 2008, (02) :234-243
[3]   青藏高原西部冻融期陆面过程的模拟分析 [J].
王澄海 ;
师锐 ;
左洪超 .
高原气象, 2008, (02) :239-248
[4]   CoLM模式对青藏高原中部BJ站陆面过程的数值模拟 [J].
罗斯琼 ;
吕世华 ;
张宇 ;
胡泽勇 ;
马耀明 ;
李锁锁 ;
尚伦宇 .
高原气象, 2008, (02) :259-271
[5]   青藏高原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对亚洲季风区环流的影响 [J].
王同美 ;
吴国雄 ;
万日金 .
高原气象, 2008, (01) :1-9
[6]   基于SHAW模型的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田土壤水分动态模拟 [J].
成向荣 ;
黄明斌 ;
邵明安 .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11) :1-7
[7]   青藏高原西部陆面过程特征的模拟分析 [J].
王澄海 ;
师锐 .
冰川冻土, 2007, (01) :73-81
[8]  
Diurnal freeze/thaw cycles of the ground surface on the Tibetan Plateau[J]. HIROSE Nozomu,FUJII Hide Yuki,D.F.LEVI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7(01)
[9]   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研究进展 [J].
徐祥德 ;
陈联寿 .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06) :756-772
[10]   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循环试验研究——GAME/Tibet与CAMP/Tibet研究进展 [J].
马耀明 ;
姚檀栋 ;
王介民 .
高原气象 , 2006, (02) :34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