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冻土的陆面过程模型及其在青藏高原GAME/Tibet试验中的应用

被引:13
作者
胡和平 [1 ]
叶柏生 [2 ]
周余华 [3 ]
田富强 [1 ]
机构
[1]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
[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型; 土壤冻融; 地气水热交换; GAME/Tibet; 水-汽-热耦合迁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2.14 [冻土学];
学科分类号
070501 ;
摘要
陆面过程的研究对于更好地认识气候和天气系统的演变规律、陆地-大气水热交换过程、人类活动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等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了综合考虑土壤冻融、土壤水汽通量、植被覆盖和陆面-大气近地层水热交换的一维冻土-植被-大气连续体模型,模拟了固液相变、汽态水迁移、土壤水、汽、热耦合迁移等过程,反映了液态水从未冻区向冻结区迁移、冻结及其引起的潜热迁移的冻土物理本质,也反映了汽态水分从高温区向低温区迁移所引起的温度及水分场的变化,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水分运动方程采用混合Richards方程,可适应各种边界条件.土壤水热传输模型求解引入了修正的Picard迭代法,不仅使计算迭代收敛更快,而且能更好地保证数值计算过程中的水量平衡.结合GAME/Tibet实验1998年5月份、7月份的观测数据,应用该模型对青藏高原安多观测点的水热交换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土壤的冻融过程对地温变化会产生负反馈作用;若净辐射相同,土壤表层含水量较高的情况下考虑冻结时其地热通量在冰融化时明显增加,显热通量减少,而潜热通量变化不大,但是冻结时各通量的变化不明显;而土壤发生融化时,尽管地热通量增加,但是地表温度仍然减小;土壤发生冻结时,尽管土壤负温要比不考虑冻结时高,但整体上热通量变化不大.
引用
收藏
页码:755 / 76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基于全国50km×50km网格的大尺度陆面水文模型框架 [J].
谢正辉 ;
刘谦 ;
袁飞 ;
杨宏伟 .
水利学报, 2004, (05) :76-82
[2]   陆面过程观测试验研究进展 [J].
杨兴国 ;
牛生杰 ;
郑有飞 .
干旱气象, 2003, (03) :83-89
[3]   青藏高原积雪对亚洲夏季风影响的诊断及数值研究 [J].
张顺利 ;
陶诗言 .
大气科学, 2001, (03) :372-390
[4]   陆面过程实验和地气相互作用研究——从HEIFE到IMGRASS和GAME-Tibet/TIPEX [J].
王介民 .
高原气象, 1999, (03) :280-294
[5]   陆面过程模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J].
孙菽芬 ;
金继明 .
应用气象学报, 1997, (S1) :51-58
[6]   陆面过程模式LPM-ZD及其对我国中东部地区陆面特征的模拟 [J].
张晶 ;
丁一汇 .
应用气象学报, 1997, (S1) :59-66+68-69
[7]   一个简单的陆面过程模式 [J].
戴永久 ;
曾庆存 ;
王斌 .
大气科学, 1997, (06) :66-77
[8]   陆面过程研究综述 [J].
周亚军,陈葆德,孙国武 .
地球科学进展, 1994, (05) :26-31
[9]   土壤冻结时水热迁移规律的数值模拟 [J].
胡和平 ;
杨诗秀 ;
雷志栋 .
水利学报, 1992, (07) :1-8
[10]   土壤内水分流动、温度分布及其表面蒸发效应的研究——土壤表面蒸发阻抗的探讨 [J].
林家鼎 ;
孙菽芬 .
水利学报, 1983, (0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