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与动能转换:1952-2015

被引:13
作者
张豪 [1 ,2 ,3 ]
张建华 [2 ]
谭静 [2 ]
机构
[1] 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
[2]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3]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增长源泉; 动能转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4.1 [国民经济现代化];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国经济放缓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经济现象。关注中国经济增长源泉与动能转换对于有效治理经济减速、促进结构转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基于1952-2015年数据,运用历史比较法就当前中国经济减速背后的成因进行了客观分析,在可变要素弹性下测度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并将其TFP(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规模效应和要素配置效应,进一步挖掘TFP黑箱。最后本文建议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动力转换的制度障碍;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需求侧管理;构建TFP考核指标,保障要素的自由流动等。
引用
收藏
页码:12 / 24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中国经济新阶段质量型增长的动力转换难点与破解思路 [J].
任保平 ;
李梦欣 .
经济纵横, 2016, (09) :33-40
[2]   中国持续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动力解析与比较 [J].
靳涛 ;
陶新宇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5, 32 (11) :74-89
[3]   中国经济增长减缓与稳定增长动力 [J].
李静 ;
楠玉 ;
江永红 .
中国人口科学, 2015, (03) :32-43+126
[5]   “中等收入陷阱”发生机理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动力 [J].
张德荣 .
经济研究, 2013, 48 (09) :17-29
[6]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 [J].
武鹏 .
中国工业经济, 2013, (02) :5-17
[7]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分析及未来增长空间预测 [J].
翁媛媛 ;
高汝熹 .
经济学家, 2011, (08) :65-74
[8]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 [J].
王小鲁 ;
樊纲 ;
刘鹏 .
经济研究, 2009, 44 (01) :4-16
[9]   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 [J].
单豪杰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 25 (10) :17-31
[10]   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 [J].
林毅夫 ;
任若恩 .
经济研究, 2007, (08) :4-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