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概念辨析

被引:13
作者
崔广平
机构
[1] 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
关键词
欺诈; 概念; 故意; 欺骗;
D O I
10.16494/j.cnki.1002-3933.2003.02.008
中图分类号
D91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我国法学界对“欺诈”一词的界定大都与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相一致 ,这一界定是值得商榷的。最高人民法院只能就法律适用问题作出解释 ,而无权对法律规定的含义本身作出解释 ;而且该司法解释实际上是对“因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的法律适用问题作出的解释 ;如果以最高人民法院的该司法解释作为“欺诈”的一般定义 ,则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欺诈是指故意制造假相 ,或者隐瞒事实真相并可能使他人误解上当的行为。欺诈在主观方面必须有故意 ,在客观上只要有使他人上当受骗的可能性便可构成。
引用
收藏
页码:41 / 4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解释与适用[N]. 梁慧星.人民法院报. 2001 (003)
[2]  
罗马法教科书[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意)彼德罗·彭梵得(PietroBonfante)著, 2005
[3]  
欧洲合同法[M]. 法律出版社 , (德)海因·克茨(HeinKotz)著, 2001
[4]  
民法[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王利明主编, 2000
[5]  
德国民法总论[M]. 法律出版社 ,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DieterMedicus)著, 2000
[6]  
新英汉词典[M].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编, 2000
[7]  
国际经济法学[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曹建明主编, 1999
[8]  
民法学[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姚新华主编, 1999
[9]  
民法总论[M]. 法律出版社 , 梁慧星著, 1996
[10]  
列宁全集[M]. 人民出版社 , 列 宁 著,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