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相地层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探讨楚雄盆地的热史及剥蚀史

被引:8
作者
郭彤楼
金之钧
汤良杰
周雁
李儒峰
机构
[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
[2] 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3] 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云南昆明
[4]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5] 上海
[6] 北京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 地热史; 剥蚀史; 楚雄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4 [地热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法是恢复沉积盆地热史的一种有效方法,以大量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楚雄盆地海相地层热历史及地层剥蚀量。本区测试的各个样品的单颗粒年龄分布特征总体上集中程度不太好,分散性较强,反映这些样品可能均未经历125℃以上的完全退火;封闭径迹长度的分布特征反映本区具有较复杂的热史,这可能与楚雄盆地构造变动强烈并伴有多期次火山活动有关。裂变径迹反映本地区3个主要不整合(D1/O2、T3/D2、K2/J2)具不同的剥蚀量,表明楚雄盆地曾有较为复杂的剥蚀史:其中云参1井3个不整合的剥蚀量分别为220m(D1/O2)、180m(T3/D2)和105m(K2/J2);云龙凹陷露头剖面3个不整合的剥蚀量为263m(D1/O2)、149m(T3/D2)和280m(K2/J2)。
引用
收藏
页码:110 / 11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云南楚雄前陆盆地晚三叠世沉积建造及盆地演化 [J].
刘贻军 ;
孟祥化 ;
葛铭 .
现代地质, 1998, (04) :121-126
[2]   青藏高原隆升研究新进展综述 [J].
王成善 ;
丁学林 .
地球科学进展, 1998, (06) :3-5
[3]   中国南方中新生代大地构造属性和南华造山带褶皱过程 [J].
郭福祥 .
地质学报, 1998, (01) :22-33
[4]   用裂变径迹长度分布模拟地层剥蚀量和热史 [J].
周礼成 ;
冯石 ;
王世成 ;
康铁笙 .
石油学报, 1994, (03) :26-34
[5]  
地层间断面的时间结构研究[M]. 地质出版社 , 周瑶琪,吴智平著, 2000
[6]  
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吴崇筠等著,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