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花岗岩荷载微粒闪长质包体成因

被引:7
作者
迟效国,戚长谋,齐永恒
机构
[1] 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科学系,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化学系
关键词
中国东部,微粒闪长质包体,花岗岩;
D O I
10.13278/j.cnki.jjuese.1995.02.003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荷载微粒闪长质包体是全球范围内Ⅰ型花岗岩的普遍特征,本文对中国东部不同构造域内印支期以来的典型岩体及其荷载微粒闪长质包体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两种岩浆并存的地质、岩石学标志。根据岩石∈Nd_0和T_(DM),模式年龄的大小将花岗岩及其荷载闪长质包体划分为三种组合类型:①花岗岩T_(DM)明显大于或∈Nd_0明显小于荷栽微粒闪长质包体;②花岗岩T_(DM)明显小于或∈Nd_0明显大于微粒闪长质包体;③二者相近。指出三种组合类型分别受①古老地壳区(早元古-太古宙),②较新造山带(古生代以来),③较老地壳区(中、晚元古代)所制约。提出花岗岩及其荷载微粒闪长质包体是分别来自深部地壳不同成分层部分熔融的成因观点。
引用
收藏
页码:131 / 137+14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论酸性-中酸性火成岩中包体的分类与命名 [J].
杜杨松 .
现代地质, 1994, (02) :127-132
[2]   铜陵中酸性侵入岩同源包体特征及岩浆动力学 [J].
周珣若 ;
吴才来 ;
黄许陈 ;
张成火 .
岩石矿物学杂志, 1993, (01) :20-31
[3]   恒山杂岩的年代学和钕同位素演化 [J].
田永清 ;
梁英芳 ;
范嗣昆 ;
朱炳泉 ;
陈毓蔚 .
地球化学, 1992, (03) :255-264
[4]   浙江青田花岗岩中岩石包体特征及成因 [J].
董传万 ;
彭亚鸣 .
岩石矿物学杂志, 1992, (01) :21-31+95
[5]   包体研究对认识花岗岩浆起源和演化的意义 [J].
Jean Didier ;
杨坤光 .
地质科技情报, 1988, (02) :49-54
[6]   花岗岩中不同成因类型包体的稀土元素定量模型 [J].
沙连堃 .
地质论评, 1988, (05) :389-399
[7]  
八达岭花岗杂岩[M]. 地质出版社 , 白志民等著,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