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粒度组分变化的古环境应用

被引:33
作者
向荣
杨作升
郭志刚
Saito Y.
范德江
肖尚斌
陈木宏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3] Geological Survey of Japan
[4] Tsukuba
[5] Ibaraki
[6] -
[7] Japan
关键词
东海泥质区; 环境敏感粒度组分; 东亚冬季风; 气候变化; 全新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22 [历史海洋学、海洋地层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利用激光粒度仪对位于东海陆架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的B2孔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根据标准偏差变化检出了B2孔含有4个粒度组分>65.6、65.6~10.5、10.5~1.3和<1.3μm,其中>65.6μm粗组分含量很低,主要是以底栖有孔虫为主的生源沉积.各组分平均粒径和粒度含量随孔深的变化显示了65.6~10.5μm组分在B2孔含量较高(21%30%),变化最明显,是该孔对环境变化最敏感的粒度组分.研究表明该敏感组分的粒度含量和平均粒径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变化制约,其变化恢复的近2ka来东亚冬季风变化和中国东部气候变化序列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证明65.6~10.5μm粒度组分可以作为东亚冬季风的替代指标.
引用
收藏
页码:582 / 58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1]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grain-size populations with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terrigenous components in marginal sea setting[J] . Youbin Sun,Shu Gao,Jun Li.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2003 (2)
[12]  
Stacked 2.6‐Ma grain size record from the Chinese loess based on five sections and correlation with the deep‐sea δ18O record[J] . Z. L. Ding,E. Derbyshire,S. L. Yang,Z. W. Yu,S. F. Xiong,T. S. Liu.Paleoceanography . 2002 (3)
[13]  
Temperature variations in the past 6000 years inferred from δ 18 O of peat cellulose from Hongyuan, China[J] . Hai Xu,Yetang Hong,Qinghua Lin,Bing Hong,Hongbo Jiang,Yongxuan Zhu.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2002 (18)
[14]   东海陆架北部泥质区沉积动力过程的季节性变化 [J].
郭志刚 ;
杨作升 ;
雷坤 ;
曲艳慧 ;
范德江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03) :168-174
[15]   寻求高分辨率的古环境记录 [J].
汪品先 ;
翦知 .
第四纪研究, 1999, (01) :1-17
[16]   末次冰消期以来黄海海平面变化与黄海暖流的形成 [J].
刘健 ;
李绍全 ;
王圣洁 ;
杨子赓 ;
葛宗诗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9, (01) :19-30
[17]   近5ka温度的金川泥炭δ18O记录 [J].
洪业汤 ;
姜洪波 ;
陶发祥 ;
洪冰 ;
曾毅强 ;
李汉鼎 ;
冷雪夭 ;
T.W.D.Edwards ;
W.M.Buhay ;
R.J.Elgood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7, (06) :525-530
[18]   黄、东海海域水团发育对底质沉积物分布的影响 [J].
郭志刚,杨作升,王兆祥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1995, (01) :75-84
[19]   东亚冬季风的变化与中国气温异常的关系 [J].
郭其蕴 .
应用气象学报, 1994, (02) :218-225
[20]   敦德冰芯记录与过去5ka温度变化 [J].
姚檀栋 ;
L.G.Thompson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2, (10) :1089-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