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北部剑阁古隆起的厘定及其基本特征

被引:22
作者
孙衍鹏
何登发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古隆起; 须家河组; 勉略洋; 前陆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8 [区域构造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古隆起成因机制及其演化的分析,可为探讨大陆陆内构造变形提供基础,古隆起也是重要油气勘探领域之一。地震剖面、钻井资料和野外露头等证据揭示,四川盆地北部须家河组上部地层缺失并非周边造山作用剥蚀形成,而是古隆起活动造成,本文称之为剑阁古隆起,对其进行厘定和描述。通过分析地震剖面和连井剖面的年代地层格架,并结合Bischke曲线分析法,确定古隆起的形成与演化历史。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古隆起成因。剑阁古隆起相对高部位的边界近似为须家河组缺失尖灭线,分布在江油—剑阁—广元—旺苍一带。它于晚三叠世须三期开始形成,主要发育期为须四期到须六期,持续到早侏罗世后衰亡,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形成—演化—衰亡的隆起旋回,持续大约21Ma,造成约350m的地层沉积间断,后期改造使古隆起初始形态不复存在。剑阁古隆起的形成受控于勉略洋盆的关闭,大地构造位置属于晚三叠世扬子地块北缘前陆盆地的前隆部分,它的发现对分析扬子地块北缘构造演化和川北地区须家河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609 / 62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54 条
[1]  
上扬子地块西北缘古生代晚期—中生代的盆地演化及地球动力学.[D].沈中延.浙江大学.2009, 10
[2]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沉积相及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D].陈学华.成都理工大学.2011, 05
[3]  
四川盆地米仓山前大两会背斜构造几何学与成因机制的研究.[D].文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08
[4]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研究.[D].王大洋.成都理工大学.2010, 04
[5]  
四川盆地构造层序与天然气勘探.[M].汪泽成等著;.地质出版社.2002,
[6]  
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M].张国伟等著;.科学出版社.2001,
[7]  
东特提斯地质构造形成演化.[M].潘桂棠等著;.地质出版社.1997,
[8]  
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M].郭正吾等著;.地质出版社.1996,
[9]  
前陆盆地分析.[M].何登发等编著;.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10]  
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M].何登发;李德生著;.地质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