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输送颗粒态磷的生物可利用性及其环境地球化学意义

被引:21
作者
王芳
晏维金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生物地球化学与健康室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生物地球化学与健康室 北京
[3] 北京
关键词
长江; 悬浮颗粒物; 颗粒态生物可利用磷; 藻类增长潜力;
D O I
10.13671/j.hjkxxb.2004.03.009
中图分类号
X142 [环境地球化学];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摘要
模拟不同采样时间长江输送悬浮态颗粒物实验,通过测定藻类增长潜力来讨论颗粒态磷的生物可利用性.结果表明,悬浮物中生物可利用磷(SSBAP)含量在不同采样时间(2001年2月、5月、12月和2002年8月)的平均值分别为(288 3±49 4),(228 2±38 2),(251 6±32 9)和(182 0±8 1)mg·kg-1.不同藻种的SSBAP BAP平均值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lnosa)54 2%,斜生栅藻(Scendesmusobliquus)60 3%.在4次采样中,通过大通站的BAP浓度均大于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值(0 02mg·L-1),说明SSBAP对长江流域、河口及近海区营养盐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颗粒态磷是长江河口及近海区富营养化的潜在污染源,它对河口及近海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418 / 422
页数:5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