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橙玄玻璃质锰结核内核的研究

被引:2
作者
单连芳
机构
[1] 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橙玄玻璃化; 锰结核; 锰矿石; 浅褐色; 玄武玻璃; 内核;
D O I
10.16562/j.cnki.0256-1492.1985.03.012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关于橙玄玻璃研究工作的报道已有很多(Peacock,1926; Peacock和Fuller1928;Hoppe,1941;Jonssen,1961;Bonatti,1965,Moors,1966;Hay和Iijima,1968a,b: Trichet,1969; Peirce,1970; Stokes,1971;Honnorez,1972; Jakobssor1972;Frey等,1973;Melson,1973; Thompson,1973; Furnes,1974,1975;Furnes,1978,1980).橙玄玻璃是由无水(或含水很少)的玄武玻璃-碎云玻璃变化而来的,呈橙-红褐色,硬度低,折光率变化大,即使在一小块碎片上就有很大的变化.碎云玻璃变化为橙玄玻璃一般认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水淹没过;另一种是受热泉作用的结果.前者可形成均质的橙玄玻璃胶;后者可产生具纤维状结构(有双拆射)的橙玄玻璃.关于橙玄玻璃形成的机制有三种认识,即水化、脱玻化和溶解一沉淀的机制.碎云玻璃变化为检玄玻璃的特征是,主要金属氧化物总量减少,Fe2+氧化为Fe3+,水的含量增加(最多可达28%),折射率降低,体积增加(多数作者认为是等体积的),在海洋和非海洋条件下橙玄玻璃化的化学变化有些不同.在前一条件下K2O增加,而Cr减少.橙玄玻璃是不稳定的,失水后可变为绿泥石和沸石等矿物.
引用
收藏
页码:85 / 9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Petrology of palagonite tuffs of Koko Craters, Oahu, Hawaii[J] . Richard L. Hay,A. Iijima.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 196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