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吸附气体的固气作用机理(Ⅱ)——煤吸附气体的物理过程与理论模型

被引:47
作者
桑树勋
朱炎铭
张井
张晓东
唐家祥
机构
[1]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煤; 吸附; 气体; 物理学; 过程; 固气作用; 机理; 理论模型; 沁水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1 [煤];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沁水盆地等煤样品煤孔隙分析和等温吸附试验研究为基础,通过煤吸附气体动力学过程和吸附理 论模型分析,从物理化学层面对煤吸附气体的固气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煤吸附气体动力学过程包括 渗流阶段、表面扩散阶段、体扩散阶段和吸着阶段;煤—煤层气吸附体系的吸附力和吸附能决定了不同煤级煤对不 同气体吸附量的大小;扩散对煤吸附气体的动力学过程有重要控制作用;煤—甲烷吸附体系应存在多元化的吸附 模型,当压力8~10MPa以上时,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模型的适应性受到限制,凝聚—吸附孔隙发育和气体凝聚 是制约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模型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16 / 18+21 +21-20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煤吸附气体的固气作用机理(Ⅰ)——煤孔隙结构与固气作用 [J].
桑树勋 ;
朱炎铭 ;
张时音 ;
张井 ;
唐家祥 .
天然气工业, 2005, (01) :13-15+205
[2]   不同煤的吸附性能及等量吸附热的变化规律 [J].
崔永君 ;
张庆玲 ;
杨锡禄 .
天然气工业, 2003, (04) :130-131
[3]   煤的等温吸附测试中数据处理问题研究 [J].
张庆玲 ;
曹利戈 .
煤炭学报, 2003, (02) :131-135
[4]   煤吸附特性的研究 [J].
张力 ;
何学秋 ;
王恩元 ;
刘贞堂 ;
马尚权 .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1, (05) :449-451
[5]   煤吸附瓦斯过程的研究 [J].
张力 ;
何学秋 ;
聂百胜 .
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0, (06) :1-2+4
[6]   气体超临界吸附研究进展 [J].
周亚平 ;
杨斌 .
化学通报, 2000, (09) :8-13
[7]   煤吸附瓦斯的本质 [J].
聂百胜 ;
段三明 .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1998, (04) :88-92
[8]   煤表面能的吸附法计算及研究意义 [J].
吴俊 .
煤田地质与勘探, 1994, (02) :18-23
[9]   关于煤甲烷吸附体系吸附规律的试验研究 [J].
刘常洪 ;
杨思敬 .
煤矿安全, 1992, (04) :1-5+49
[10]  
表面与界面物理[M].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恽正中等编,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