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沟壑区林草间作种植效益评估

被引:5
作者
王致萍
周文涛
张晓霞
机构
[1] 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
效益评估; 林草间作; 种植模式; 黄土丘陵沟壑区;
D O I
10.13817/j.cnki.cyycp.2009.06.002
中图分类号
S157.4 [农业技术措施];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为了评估黄土丘陵沟壑区近10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过程中林草间作模式产生的实际效益,对定西市部分地区随机抽样调查,选取5种典型的林草复合植被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林草间作种植模式兼顾了生态、经济和社会3大效益,达到了农民增收致富,同时改变土地利用结构、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林草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草畜转化上,生态效益主要为水土保持与改良土壤结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为林草牧业统一协调发展。林草间作模式培育初期经济效益较低,后期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较高。
引用
收藏
页码:62 / 65+68 +6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黄土丘陵区坡地林草间作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 [J].
张源沛 ;
董立国 ;
李娜 .
防护林科技, 2009, (05) :1-2
[2]   新疆天山北坡荒漠草地退化现状及展望 [J].
杨齐 ;
赵万羽 ;
李建龙 ;
杨峰 ;
钱育蓉 .
草原与草坪, 2009, (03) :86-91
[3]   立草为业,综合治理石羊河流域 [J].
张少平 ;
晁德林 .
草原与草坪, 2008, (03) :78-82
[4]   林草间作地土壤低吸力段持水性能的初步研究 [J].
马仲武 ;
王辉 ;
孙栋元 .
土壤通报, 2008, (01) :29-32
[5]   黄土峁状丘陵区坡地治理模式对土壤水分环境及植被恢复效应 [J].
张海 ;
张立新 ;
柏延芳 ;
柳江华 .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11) :108-113
[6]   中国西部草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控制措施 [J].
张苏琼 ;
阎万贵 .
草业学报, 2006, (05) :11-18
[7]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林草植被建设措施 [J].
谭勇 ;
王长如 ;
梁宗锁 ;
杜峰 .
草业学报, 2006, (04) :4-11
[8]   定西市安定区退耕还林生态工程成效及对策 [J].
康晓荣 .
甘肃科技纵横, 2005, (05) :22-184
[9]   草坪草利用及引种适应性研究 [J].
彭燕 ;
张新全 ;
周寿荣 .
草原与草坪, 2004, (04) :12-16
[10]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和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J].
巩杰 ;
陈利顶 ;
傅伯杰 ;
李延梅 ;
黄志霖 ;
黄奕龙 ;
彭鸿嘉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2) :2292-2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