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下游地区降水变化的周期分析

被引:48
作者
郝志新
郑景云
葛全胜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小波分析; 降水周期; 气候驱动因子; 近300年; 黄河中下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6 [降水];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根据利用清代雨雪档案重建的黄河中下游及其4个子区域1736~2000年的逐年降水序列,采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该区降水变化的周期特征,探讨了影响降水周期变化的可能驱动因子。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具有2~4年、准22年及70~80年等年际与年代际的振荡周期。其中,2~4年周期与El Nino事件关联,在El Nino事件发生的当年或第二年,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降水比常年偏少;而准22年及70~80年的周期,与wolf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周期变化及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信号有关。但在70~80年的周期尺度上,太阳活动与降水变化的对应关系在1830年以前表现为太阳活动偏强(弱)时,降水偏少(多);1830年以后,太阳活动的周期演变为80~100年的更长周期,因这一阶段可能受到由于人类活动加强而致的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等因素的干扰,太阳活动与降水之间的关系明显减弱;而PDO与降水的对应关系则表现在全时域上,且在近100多年,PDO与降水之间的相关关系逐渐加强,特别是在1940s以后达到最大。
引用
收藏
页码:537 / 54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中国北方近百年干湿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关系 [J].
马柱国 ;
邵丽娟 .
大气科学, 2006, (03) :464-474
[2]   青海德令哈地区近400年来的降水量变化与太阳活动 [J].
黄磊 ;
邵雪梅 .
第四纪研究, 2005, (02) :184-192
[3]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与中国气候变率的联系 [J].
朱益民 ;
杨修群 .
气象学报, 2003, (06) :641-654
[4]   光绪三年北方大旱的气候背景 [J].
满志敏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06) :28-35
[5]   华北降水年代际振荡及其与全球温度变化的联系 [J].
严中伟 .
应用气象学报, 1999, (S1) :17-23
[6]   东北地区降水周期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J].
刘广深 ;
米家榕 ;
戚长谋 ;
林学钰 ;
杨春雷 .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96, (04) :63-68
[7]  
南亚夏季风长期变化中的突变现象及其与全球迅速增暖的同步性[J]. 符淙斌,王强.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1(06)
[8]   我国旱涝36年周期及其产生的机制 [J].
王绍武 ;
赵宗慈 .
气象学报, 1979, (01) :64-73
[9]  
太阳黑子与人类[M].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徐振韬, 1986
[10]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summer rainfall over eastern China during 1880–1999 [J].
Li Xiaodong ;
Zhu Yafen ;
Qian Weihong .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2, 19 (6) :1055-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