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斑茅的杂交利用及其杂种后代鉴定系列研究(二):甘蔗斑茅远缘真实杂种的分子鉴定

被引:31
作者
郑雪芳
张木清
李奇伟
劳方业
邓祖湖
陈如凯
杨业后
机构
[1] 福建农林大学农业部甘蔗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
[2]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3]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福州
关键词
甘蔗; 斑茅; 杂种鉴定; ITS;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6.1 [甘蔗];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根据斑茅ITS区序列设计编号为EF1/ER1和编号为EF2 /ER2 的两对引物 ,经在甘蔗及其近缘属植物间ITS PCR扩增 ,证明这两对引物是斑茅特异引物 ,其中引物EF1/ER1在斑茅多态性研究中扩增出 5种带型 ,而引物EF2 /ER2 扩增出 3种带型 ;同时 ,利用这两对引物对甘蔗 (拔地拉 )与斑茅杂交的 9个F1,甘蔗斑茅真实杂种 (崖城 96 - 6 6、 96 - 46 )与CP84 - 1198的 36个BC1以及崖城 95 - 41与内江 5 7- 416的 12个BC1,15个曾被认为具有斑茅血缘的品系进行分子鉴定 ,结果表明 ,两对引物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 ,其中对斑茅F1的分子鉴定结果与前人 (沈万宽 )的同工酶鉴定结果相一致 ,对 15个曾被认为具有斑茅血缘的品系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大部分品系为假杂种。
引用
收藏
页码:34 / 4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斑茅的杂交利用价值探讨 [J].
沈万宽 .
甘蔗, 2002, (03) :1-5
[2]   DNA分子标记、基因组作图及其在植物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J].
张德水 ;
陈受宜 .
生物技术通报, 1998, (05) :16-23
[3]   全国甘蔗野生种质资源的采集和考察 [J].
何顺长,杨清辉,肖风迥,张发春,何丽莲 .
甘蔗, 1994, (01) :11-17
[4]   云南甘蔗种质资源考察及有性杂交育种研究 [J].
程天聪 .
西南农业学报, 1992, (01) :14-19
[5]   甘蔗、斑茅及其杂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J].
廖兆周 ;
唐明德 ;
金玉峰 .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1988, (02) :214-219
[6]   甘蔗植物染色体Giemsa分带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 [J].
吴能奕 ;
戚经文 .
广东农业科学, 1985, (02) :17-20
[7]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sugarcane intergeneric hybrids, Saccharum officinarum x Erianthus arundinaceus , with molecular markers and DNA in situ hybridisation[J] . A. D’Hont,P. S. Rao,P. Feldmann,L. Grivet,N. Islam-Faridi,P. Taylor,J. C. Glaszmann.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1995 (2)
[8]  
A plant DNA minipreparation: Version II[J] . Stephen L. Dellaporta,Jonathan Wood,James B. Hicks.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 . 198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