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普适性及其风险

被引:5
作者
郭大为
机构
[1]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北京
关键词
现代性; 后现代; 反思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09 [社会科学史];
学科分类号
060305 ;
摘要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 ,发端于西方的现代性对于后发国家不但具有示范意义 ,而且是必然的选择。现代性既是一种历史意识 ,也是崭新的社会存在和意识形态。其本质结构是反思性。所谓反思性 ,既是指自我意识、自我决定和自我实现意义上的现代性建构 ,又指这一现代性结构具有自我消解、自我危害的辩证性质与自我修复的能力。因此 ,现代性既孕育着超越自身的“后现代”倾向和越来越大的风险 ,也生长着克服风险的希望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4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 [1] 现代性.[M].(英)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英)克里斯多弗·皮尔森(ChristopherPierson)著;尹宏毅译;.新华出版社.2001,
  • [2] 后形而上学思想.[M].(德)于尔根·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著;曹卫东;付德根译;.译林出版社.2001,
  • [3] 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英)特里·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著;华明译;.商务印书馆.2000,
  • [4] 后现代理论.[M].(美)斯蒂文·贝斯特(StevenBest);(美)道格拉斯·凯尔纳(DouglasKellner)著;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 [5] 历史哲学.[M].(德)黑格尔(G.W.F.Hegel)著;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 [6] 法哲学原理.[M].(德)黑格尔;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