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5 条
北京市各区县不透水面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5
作者:
胡实
[1
]
熊黑钢
[1
,2
]
朱忠鹏
[1
]
机构:
[1] 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育部绿洲生态重点实验室
[2]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来源:
关键词:
不透水面;
转移矩阵;
动态变化特征;
北京各区县;
D O I:
10.13989/j.cnki.0517-6611.2015.07.084
中图分类号:
P237 [测绘遥感技术];
F301.24 [土地开发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1404 ;
083306 ;
0903 ;
摘要:
利用多期Landsat MSS/TM数据对1992~1999、1999~2007和2007~2011年3个时段的北京市9个有代表性区县的不透水面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近20年的发展,北京市各区县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和所处的位置不同,向不透水面转化的地类存在着区位差异和动态特征。就面积而言:新增不透水面主要集中在发展新区的昌平、通州和顺义,其在各时期新增不透水面总和及增长率均远远超过拓展区的海淀、朝阳、丰台和石景山。早期各区县不透水面增加面积和速度均比较小,中期则大大增加,后期增加速度都有所放缓。不透水面比例显示:拓展区各区县的不透水面占各地类的比例从一开始(1992年)与耕地、绿地不相上下到后来逐渐占优(2007年),再到全部超过50%(2011年),占绝对优势,表明其用地结构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农业功能已很小。新区各区县不透水面比例虽然各时期均不断上升,但始终以耕地和绿地为主要用地类型。从不透水面来源看:1992~1999年,发展新区各区县是以耕地为不透水面主要来源;拓展区各区县则是以绿地和耕地转化为主要方式。1999~2007年,各区县由耕地转化所占比例都有所上升。2007~2011年,只有新区的区县仍以耕地为不透水面增加的主要来源,耕地和绿地转化为不透水面的趋势有所控制,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效果初步显现。
引用
收藏
页码:237 / 240+255
+255
页数: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