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效益:差异化特征与政策意蕴——基于3400个种粮户的调查

被引:53
作者
罗丹 [1 ,2 ]
李文明 [3 ]
陈洁 [4 ]
机构
[1]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
[2]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3] 国务院参事室
[4] 不详
关键词
种粮效益; 差异化; 适度规模经营;
D O I
10.19744/j.cnki.11-1235/f.2013.07.006
中图分类号
F326.11 [粮食作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合理的种粮效益,是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关键。调查表明,如不将家庭用工计入成本,农户的种粮效益并不低。制约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是单个经营主体的绝对收益低下。改变分散小规模经营的现状,适当提高单个主体的经营规模,是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经营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以后,粮食的单产和总产水平会下降,要在提高单个经营主体种粮效益和确保粮食总产稳步提高之间进行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和粮食主销区的种粮效益高于中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说明这些地区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较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各地区的共同责任,必须防止部分地区因机会成本较高而出现推卸发展粮食生产责任的倾向。针对以上问题,从加快构建新粮农直接参与和受益的新型经营体系、建立不同层面相结合的补贴体系、促使分散小规模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适度提高粮食价格水平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59 / 7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1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