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废弃地不同植被模式生态稳定性评价

被引:6
作者
潘德成 [1 ]
宋品玉 [2 ]
吴祥云 [3 ]
齐鹏春 [1 ]
孟宪华 [1 ]
李宏伟 [3 ]
王海旺 [3 ]
机构
[1] 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
[2] 阜蒙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3]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关键词
矿区废弃地; 生态重建; 植被模式; 专家评价系统; 评价模型; 滞尘量; 生态稳定性; 最优类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以阜新煤矿废弃地为例,采用专家评价系统确定植被生长因子、植被改良土壤因子和植被滞尘能力因子作为生态稳定性评价指标,建立生态稳定性评价体系,并对矿区废弃地不同植被模式的生态功能稳定性进行评价,确定出矿区生态重建最优植被模式.研究表明,生态稳定性与植被覆盖度密切相关,植被覆盖度越高,其生态稳定性越好.在矿区生态重建中,人工林地模式和人工覆土改良模式比自然恢复模式生态稳定性要好,多样性混植模式的生态稳定性好于单一模式.不同植被模式的生态稳定性排序为:刺槐和白榆混交林-草>火炬林-草>刺槐林-草>紫穗槐林-草>白榆林-草>天然草地.
引用
收藏
页码:1076 / 108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阜新城区园林绿化植物叶片滞尘规律 [J].
张景 ;
吴祥云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0 (06) :905-908
[2]   阜新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与土壤环境关系 [J].
郭祥云 ;
李道亮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8 (05) :823-826
[3]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演替规律研究 [J].
王晓宁 ;
向家平 ;
赵廷宁 ;
王百田 .
水土保持通报, 2009, 29 (03) :103-107
[4]   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J].
王存存 ;
陈东田 ;
王永佼 .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07) :502-505
[5]   绿洲生态稳定性预测 [J].
裴源生 ;
孙素艳 ;
陆垂裕 .
水利学报, 2007, (04) :434-442
[6]   阜新矿区孙家湾矸石山阴坡物种多样性研究 [J].
许丽 ;
张彩霞 ;
汪季 ;
许爱丽 ;
周心澄 ;
焦居仁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 (06) :178-182
[7]   灰色关联分析在绿洲生态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J].
张金萍 ;
张静 ;
孙素艳 .
资源科学, 2006, (04) :195-200
[8]   阜新矿区矸石废弃地立地质量的研究 [J].
吴祥云 ;
孙广树 ;
卢慧 ;
王晓娇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6, (02) :301-303
[9]   黄土区大型露天矿排土场水土流失致灾因子的确定——以安太堡露天煤矿南排土场为例 [J].
马锐 ;
韩武波 ;
白中科 .
能源环境保护, 2006, (02) :50-53
[10]   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潜力评价模型 [J].
王莹 ;
李道亮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5, (02) :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