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山西侧贵州地区中生代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13
作者
刘丽萍 [1 ,2 ]
李三忠 [1 ,2 ]
戴黎明 [1 ,2 ]
王岳军 [3 ]
刘博 [1 ,2 ]
金宠 [1 ,2 ]
张国伟 [4 ]
机构
[1]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3]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4] 西北大学
关键词
雪峰山; 燕山期; 褶皱; 逆冲推覆; 成因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贵州中生代变形主要发生在燕山期,发育三幕褶皱变形、两幕逆冲和三幕走滑。根据区域对比、卷入褶皱的地层和褶皱间的叠加关系,判断三期褶皱的形成顺序依次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和南北向,时限在J3—K2之间。逆冲推覆构造主要由向北西或西逆冲的近南北向逆冲断层组成,大体与南北向褶皱同时形成;自雪峰构造带西缘向西,依次划分出根部带、中部带和前锋带。但是,在根部带识别出两幕逆冲推覆,其它两带各识别出一幕。走滑断层也有3个方向:东西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东西向走滑断层呈现出右行压扭的运动学特征,而大多数北东向走滑断层是左行张扭性质的。依据各个方向断层间的切割和限制关系,推测东西向走滑断层最早形成,其次是南北向逆冲断层,北东向走滑断层最晚活动。这些断裂和褶皱特征,总体表现出贵州多重多种复合联合的构造特征,最后,探讨了本区的构造成因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228 / 242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黔中隆起及邻区分带性变形特征 [J].
万桂梅 ;
汤良杰 ;
郭彤楼 ;
金文正 ;
胡东风 ;
崔敏 ;
宁飞 .
地质学报, 2008, (03) :316-320
[2]   论江南—雪峰基底拆离式构造——南方构造问题之一 [J].
丁道桂 ;
郭彤楼 ;
胡明霞 ;
刘运黎 .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02) :120-127+132
[3]   贵州安顺、织金、郎岱区块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方向 [J].
卢亚平 .
国土资源导刊, 2006, (S1) :52-56
[4]   川鄂湘边区褶皱构造样式及其成因机制分析 [J].
颜丹平 ;
汪新文 ;
刘友元 .
现代地质, 2000, (01) :37-43
[5]   试论中国滨太平洋带的印支运动 [J].
崔盛芹 ;
李锦蓉 .
地质学报, 1983, (01) :51-62
[6]  
雪峰陆内复合构造系统:深部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演化[D]. 刘博.中国海洋大学 2009
[7]  
中上扬子地块浅部褶皱逆冲格局:遥感卫星图像处理与解释[D]. 周永刚.中国海洋大学 2009
[8]  
西藏高原石油地质[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付孝悦,张修富著, 2005
[9]  
雪峰山的构造性质与演化[M]. 地质出版社 , 丘元禧等编著, 1999
[10]  
中国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贾承造主编,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