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形成的历史过程

被引:27
作者
张修桂
机构
[1]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
关键词
崇明岛; 东沙; 西沙; 滨岸沙带; 形成过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928 [专类地理];
学科分类号
0705 ;
摘要
本文根据2 0世纪80年代新发现的滨岸沙带,对唐武德年间成洲的东沙进行准确定位,然后以此为基础,论证崇明岛的基本框架和南、北支和南、北港分流,形成于元至元十四年稍前。明末清初之际,崇明岛完成大型沙洲合并过程,东西已达1 4 0余里,基本接近目前崇明岛长度。与此同时,支分已达40 0年的南北港,则因沙洲并岸而消失,南支江面随之展宽。1 3 5 2 -1 5 86年崇明城五次迁徙,是潮灾引起崇明岛冲淤变化的结果。在建的上海长江大桥陈家镇引桥,位处崇明岛最古老的东沙,基础坚实可靠,但冲淤变化永远不会停息,整个崇明岛均应密切注意潮灾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57 / 6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上海地区成陆过程概述 [J].
张修桂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01) :79-85
[2]   崇明岛的变迁 [J].
褚绍唐 .
地理研究, 1987, (03) :9-16
[3]   崇明岛的形成、演变及其开发的历史过程 [J].
魏嵩山 .
学术月刊, 1983, (04) :74-77+54
[4]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 [J].
邹逸麟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 (S1) :12-24
[5]   两千年来长江河口发育的模式 [J].
陈吉余 ;
恽才兴 ;
徐海根 ;
董永发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79, (01) :103-111
[6]  
上海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陈吉余主编,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