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干扰后自然恢复沙质草地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群变化特征

被引:19
作者
刘任涛 [1 ]
赵哈林 [2 ]
赵学勇 [2 ]
机构
[1] 宁夏大学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关键词
放牧干扰; 恢复草地; 大型土壤动物; 功能群; 群落结构;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1.12.013
中图分类号
S812 [草地学、草原学];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通过调查科尔沁沙质退化草地不同强度放牧干扰(重度放牧,HGR;适度放牧,MGR)后自然恢复草地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分析了放牧干扰对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群的长期影响。结果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1门2纲8目32个类群,优势类群为象甲科(鞘翅目)和蚁科(膜翅目)2类,共占捕获量的41.54%。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群包括植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3类,分别具有16、15和1个类群,其个体数分别占总捕获数的64.08%、32.39%和3.52%。HGR有23个动物类群,分属于3个功能群;MGR有19个类群,但只有2个功能群(无杂食性)。HGR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和多样性指数均略高于MGR,但HGR和MGR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植食性和肉食性土壤动物个体数占总个体数比例HGR均略低于MGR,但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个体数间的比例较稳定。与中度放牧干扰产生的影响相比,重度放牧干扰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包括功能群特征)产生的长期影响更为明显。重度放牧后沙质草地自然恢复过程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营养结构变得更为复杂,但12年恢复时间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恢复的影响有限。
引用
收藏
页码:1794 / 179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Soil macrofaunal response to forest conversion from pure coniferous stands into semi-natural montane forests [J].
Salamon, J. -A. ;
Zaitsev, A. ;
Gaertner, S. ;
Wolters, V. .
APPLIED SOIL ECOLOGY, 2008, 40 (03) :491-498
[2]  
沙漠化的生物过程及退化植被的恢复机理.[M].赵哈林等; 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
[3]  
土壤农化分析.[M].鲍士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4]  
内蒙古昆虫.[M].能乃扎布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5]  
昆虫分类.[M].郑乐怡;归鸿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  
土壤动物研究方法手册.[M].《土壤动物研究方法手册》编写组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7]  
荒漠草原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对草地封育的响应.[J].刘任涛;李学斌;辛明;马琳;刘凯;.应用生态学报.2011, 08
[8]  
放牧后自然恢复沙质草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J].刘任涛;赵哈林;赵学勇;.应用生态学报.2010, 11
[9]   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J].
刘任涛 ;
赵哈林 .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 (09) :2079-2084
[10]   沙质草地土壤动物的研究进展及建议 [J].
刘任涛 ;
赵哈林 .
中国沙漠, 2009, 29 (04) :656-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