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形态的有机碳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及耕作的影响

被引:9
作者
李楠
蒋先军
曹良元
机构
[1]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有机碳; 团聚体; 耕作;
D O I
10.13718/j.cnki.xdzk.2009.03.022
中图分类号
S152.48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长期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各级土壤团聚体中不同形态有机碳的分布模式,以及耕作方式的影响.实验结果是:两种耕作方式下,土壤总有机碳(TOC)、DOC和POC在>2.0 mm粒级到<0.053 mm粒级团聚体中,均呈倒V字形分布,具有相同的分布模式,且主要富集在2.0~0.25 mm团聚体中.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中各种形态的有机碳在不同大小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主要由土壤团聚体本身的性质决定,耕作方式的影响不显著;常规耕作降低了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垄作免耕则能有效地保护土壤中的有机碳.
引用
收藏
页码:126 / 13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分布的影响 [J].
谢锦升 ;
杨玉盛 ;
陈光水 ;
朱锦懋 ;
曾宏达 ;
杨智杰 .
生态学报, 2008, (02) :702-709
[2]   分形理论在土壤肥力研究中的应用与前景 [J].
蒋先军 ;
李航 ;
谢德体 ;
魏朝富 ;
熊海灵 .
土壤, 2007, (05) :677-683
[3]   利用方式对砂质土壤有机碳、氮和磷的形态及其在不同大小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 [J].
章明奎 ;
郑顺安 ;
王丽平 .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08) :1703-1711
[4]   不同尺度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综述 [J].
唐晓红 ;
黄雪夏 ;
魏朝富 .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03) :224-228
[5]   水田自然免耕对稻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J].
谢德体 ;
魏朝富 ;
陈绍兰 ;
杨剑虹 ;
曾觉廷 .
西南农业学报, 1993, (01) :47-54
[6]   垄作免耕水稻土团聚性的研究 [J].
魏朝富 ;
高明 ;
车福才 ;
邓春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89, (01) :17-21
[7]   紫色土肥力研究五十年 [J].
侯光炯 .
大自然探索, 1983, (04) :9-14
[8]   Microaggregate-associated carbon as a diagnostic fraction for management-induced changes in soil organic carbon in two Oxisols [J].
Denef, Karolien ;
Zotarelli, Lincoln ;
Boddey, Robert M. ;
Six, Johan .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07, 39 (05) :1165-1172
[9]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carbohydrate; humic acid contents in soil macro- and microaggregates as affected by cultivation.[J].Marcos D. Bongiovanni;Juan C. Lobartini.Geoderma.2006, 3
[10]  
Soil carbon fractions and relationship to soil quality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and stubble management.[J].K.Y. Chan;D.P. Heenan;A. Oates.Soil & Tillage Research.200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