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末期生物大批死亡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演化意义

被引:7
作者
许靖华
何起祥
J.A.Mckenzie
H.Weissert
K.Perch-Nielsen
H.Oberhnsli
K.Kelts
J.LaBrecque
U.Krhenbühl
S.F.Percival
R.Wright
R.Z.Poore
A.M.Gombos
K.Pisciotto
A.M.Karpoff
N.Petersen
P.Tucker
M.F.Carman
E.Schreiber
机构
关键词
第三纪; 界线; 超微化石; 同位素偏移; 有孔虫; 大气圈; 地球结构; 许靖华; 环境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DSDP 524区中生代最晚期和第三纪最早期的沉积物中,保存着白垩纪末期环境变化和生物演化的详细纪录。我们对该孔进行了加密取样,样品间距大致相当于100年或1000年的时间间隔,同时对样品进行了碳酸盐含量、微量元素成分及碳氧同位素分析。我们所得到的数据可以解释为白垩纪末期生物大批死亡的结果,当时大量远洋地区的生物扫地以尽。养料锐减导致部分从河流带来的溶解CO2转移到大气圈,致使在长达40,000年的时间内,空气中的CO2剧增。由此产生的温室效应就是氧同位素所揭示的温度升高的原因。 第三纪最早期沉积物中,包括来自“白垩纪生物群”中的化石,有的已经过再沉积作用,有的则是这场灾难的最后幸存者。我们的资料表明,大量远洋生物的灭绝是在第三纪最早期的不利环境中发生的。而这种异常的环境则是生物大批死亡的结果,且持续有几千年之久。恐龙就是因为温度灾难性升高产生的热异常而灭绝的。 大洋中生物大批灭绝的原因,与巨大的天外星体的陨落有关,界线附近的铱异常即其标志,我们的资料与许靖华不久前发表的彗星冲击说是不抵触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4
页数:14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