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气环境承载能力的京津冀新型城市群建设

被引:2
作者
李利军 [1 ]
李晓越 [2 ]
机构
[1] 石家庄铁道大学经管学院
[2]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关键词
京津冀新型城市群; 大气环境承载能力; 城市微气候; 城市建设; 卫星城;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环境友好是京津冀新型城市群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京津冀区域目前大气环境承载能力严重超标并呈现逐年恶化态势,并且这种严重超载已成为京津冀地区最典型的特征,且是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化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分析京津冀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对区域大气环境承载能力的影响,有助于揭示城市群建设与大气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为此,从个体大城市建设补救改造、卫星城优化布局协调建设两个方面思考,可以较全面地构建京津冀新型城市群建设的理想策略,包括优化或补救城市地势地形条件、环境合理布局分隔城市功能区、规划调整城市建筑、改良城市建筑功能、大城市边界层和尾羽层影响范围慎建卫星城层级布局卫星城、依据大气环境要求协调城市建设关系等。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6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资源环境经济学.[M].汪安佑;雷涯邻;沙景华编著;.地质出版社.2005,
[2]   城市微气候环境控制及优化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J].
冷红 ;
袁青 .
国际城市规划, 2014, (06) :114-119
[3]   城市环境气候信息在德国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及其启示 [J].
任超 ;
吴恩融 ;
卢茨卡施纳 .
国际城市规划, 2013, (04) :91-99
[4]   德国居住区规划针对城市气候问题的应对策略 [J].
刘姝宇 ;
徐雷 .
建筑学报, 2010, (08) :20-23
[5]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标准及其评价模型研究 [J].
刘耀彬 ;
李仁东 ;
张守忠 .
中国软科学, 2005, (05) :140-148
[6]  
Testing the inverted-U hypothesis for US hazardous waste.[J].Robert P Berrens;Alok K Bohara;Kishore Gawande;Pingo Wang.Economics Letters.199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