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南含石榴子石I型花岗岩的矿物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21
作者
于津海
赵蕾
周旋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内生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内生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
[3] 南京
关键词
石榴子石; I型花岗岩; 矿物化学; 岩浆演化; 闽东南;
D O I
10.16108/j.issn1006-7493.2004.03.007
中图分类号
P588.1 [岩浆岩(火成岩)];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闽东南沿海晚中生代变质带内出露的I型花岗岩、细晶岩和伟晶岩中常包含岩浆成因的石榴子石和原生白云母。其中石榴子石以富Mn ,Fe和贫Mg ,Ca为特征 ,锰铝榴石分子可达 4 0 %~5 0 % ;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具有明显高的MnO和Al2 O3含量 (分别是 0 .84 %~ 1.2 5 % ,16 .0 4 %~18.0 3% ) ;原生白云母以高Fe和低Al,Na为特征。温压计算表明富铝矿物形成于 75 0~ 6 0 0℃和0 .3~ 0 .2GPa的条件下。岩相学特征和地球化学模拟也都表明这些富铝矿物结晶较晚。长英质矿物早于黑云母和石榴子石结晶与岩浆侵位浅 (结晶压力低 )相关。相图分析指出弱过铝质和高的Mn/ (Mg +Fe)比值 (>0 .0 6 0 )是本区花岗质岩石形成石榴子石的关键化学因素。Mn/ (Mg +Fe)>0 .0 6 0的岩浆可以形成bt+grt或bt+grt+ms组合 ;而Mn/ (Mg +Fe) <0 .0 5 5的岩浆只可能形成bt或bt+ms组合 ;grt+ms组合是岩浆强烈演化的最终产物。除了黑云母成分存在差异 ,本区I型花岗岩的石榴子石和原生白云母成分都与S型花岗岩的相似 ,所以 ,它们不能被简单地用于判断花岗岩的成因类型
引用
收藏
页码:364 / 377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南岭东段强过铝质花岗岩中白云母研究 [J].
孙涛 ;
陈培荣 ;
周新民 ;
王汝成 ;
王志成 .
地质论评, 2002, (05) :518-525
[2]   福建沿海中生代变质带中花岗质岩石的地球化学 [J].
周旋 ;
于津海 .
地球化学, 2001, (03) :282-292
[3]   福建沿海铝质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J].
邱检生 ;
王德滋 ;
蟹泽聪史 ;
BrentI A McInnes .
地球化学, 2000, (04) :313-321
[4]   浙闽沿海晚中生代火成岩成因的地球化学制约 [J].
李武显 ;
周新民 .
自然科学进展, 2000, (07) :56-67
[5]   浙闽沿海地区I型-A型复合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及成因 [J].
邱检生 ;
王德滋 ;
Brent I.A.McInnes .
岩石学报, 1999, (02) :78-87
[6]   江西东乡—相山中生代火山岩中富铝矿物的发现和成因意义 [J].
刘昌实 ;
楚雪君 ;
沈渭洲 ;
陈繁荣 ;
王德滋 .
地质论评, 1992, (02) :157-163+200
[7]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成因与地壳演化[M]. 科学出版社 , 王德滋, 2002
[8]  
福建省侵入岩岩石谱系单位划分[M]. 厦门大学出版社 , 郑声俭等编撰,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