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的科学问题

被引:16
作者
李德威 [1 ]
庄育勋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
关键词
大陆动力学; 下地壳; 盆山耦合; 青藏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1 [地球动力学与大地构造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初步分析大陆动力学的基本含义及其与岩石圈动力学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8个方面的科学问题,其核心科学问题是: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滞后效应还是大陆板内构造过程;青藏高原不同构造演化阶段是否具有不同的动力学机制;解体的青藏高原岩石圈下地壳何时、何处、如何和为何流动;青藏高原怎样与周边的盆地同步强耦合作用;如何通过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的创新带动能源、资源、环境、灾害等应用基础理论的创新。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0+18 +1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 [1] 青藏高原南部晚新生代板内造山与动力成矿
    李德威
    [J]. 地学前缘, 2004, (04) : 361 - 369
  • [2] 青藏高原北部白垩纪隆升的证据
    李海兵
    杨经绥
    [J]. 地学前缘, 2004, (04) : 345 - 359
  • [3] 青藏高原的地幔结构:地幔羽、地幔剪切带及岩石圈俯冲板片的拆沉
    许志琴
    姜枚
    杨经绥
    薛光琦
    宿和平
    李海兵
    崔军文
    吴才来
    梁凤华
    [J]. 地学前缘, 2004, (04) : 329 - 343
  • [4] 定结县幅、陈塘区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李德威
    张雄华
    廖群安
    袁晏明
    易顺华
    曹树钊
    谢德凡
    刘德民
    [J]. 地质通报, 2004, (Z1) : 438 - 443
  • [5] 用遗传有限单元法反演川滇下地壳流动对上地壳的拖曳作用
    朱守彪
    石耀霖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02) : 232 - 239
  • [6] 西藏驱龙超大型斑岩铜(钼)矿床:发现、特征及意义[J]. 郑有业,薛迎喜,程力军,樊子珲,高顺宝.地球科学. 2004(01)
  • [7] 青藏高原隆升机制新模式
    李德威
    [J]. 地球科学, 2003, (06) : 593 - 600
  • [8] 青藏高原构造演化及隆升的简要评述
    肖序常
    王军
    [J]. 地质论评, 1998, (04) : 372 - 381
  • [9] 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
    李廷栋
    [J]. 地球学报, 1995, (01) : 1 - 9
  • [10] 再论大陆构造与动力学
    李德威
    [J]. 地球科学, 1995, (01) : 19 -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