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氮量对氮高效水稻种质4007的氮素吸收、转运和利用的影响

被引:23
作者
晏娟 [1 ,2 ,3 ]
沈其荣 [1 ]
尹斌 [2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3] 不详
关键词
水稻氮素吸收; 氮素转运量; 氮肥利用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田间条件下,以当地水稻品种武运粳15(WJ15)为对照,对氮高效水稻种质4007在不同施氮水平(0、100、150、200和250 kg hm-2)下的氮素吸收、累积、转运、产量及氮肥利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显著促进水稻各生育期地上部氮素的累积,水稻从分蘖盛期到拔节期植株氮素累积量最大,占总生育期的32.7%~41.6%。当施氮量从0增加至250 kg hm-2,水稻种质4007的氮素转运量的从72.0上升至104kg hm-2,氮素转运率从66.2%下降至51.3%;而WJ15的氮素转运量从57.0上升至96.5 kg hm-2,氮素转运率也从57.1%下降至46.8%。籽粒中的氮素65.3%~87.6%来自营养器官的转运,仅12.4%~34.7%是后期从土壤吸收所得。由于较高的收获指数(HI)和氮收获指数(NHI),水稻种质4007的平均氮肥表观回收率(REN)和氮肥农学利用率(AEN)分别较品种WJ15高出24.5%和95.6%。本试验结果还显示4007和WJ15的适宜施氮量分别是150 kg hm-2和200 kg hm-2,此时,水稻可维持较高的产量和保持较高的氮肥利用率。
引用
收藏
页码:107 / 11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不同基因型水稻氮利用效率的差异及评价 [J].
张亚丽 ;
樊剑波 ;
段英华 ;
王东升 ;
叶利庭 ;
沈其荣 .
土壤学报, 2008, (02) :267-273
[2]  
N Accumulation and Translocation in Four Japonica Rice Cultivars at Different N Rates[J]. ZHANG Yao-Hong FAN Jian-Bo ZHANG Ya-Li WANG Dong-Sheng HUANG Qi-Wei SHEN Qi-Rong~(*2)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Pedosphere. 2007(06)
[3]   太湖地区氮肥用量对土壤供氮、水稻吸氮和地下水的影响 [J].
闫德智 ;
王德建 ;
林静慧 .
土壤学报, 2005, (03) :440-446
[4]   氮肥施用量、施用时期及运筹对水稻氮素利用率影响研究 [J].
许仁良 ;
戴其根 ;
王秀芹 ;
黄银忠 ;
吕修涛 .
江苏农业科学, 2005, (02) :19-22
[5]   增硝营养对不同基因型水稻苗期氮素吸收同化的影响 [J].
段英华 ;
张亚丽 ;
沈其荣 ;
陈红云 ;
张勇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02) :160-165
[6]   水氮互作对水稻氮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J].
王绍华 ;
曹卫星 ;
丁艳锋 ;
田永超 ;
姜东 .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04) :497-501
[7]   施氮量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吸氮特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J].
王秀芹 ;
张洪程 ;
黄银忠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邵世志 ;
徐巡军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3, (04) :325-330
[8]   密肥条件对水稻氮素吸收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J].
苏祖芳 ;
周培南 ;
许乃霞 ;
张亚洁 .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04) :42-47
[9]   覆盖旱作水稻的生物效应及吸氮特征 [J].
石英 ;
松进 ;
沈其荣 ;
徐国华 ;
李伟 .
农村生态环境, 2001, (02) :22-25+44
[10]   水稻不同施氮方式对产量的影响 [J].
叶永印 ;
张时龙 ;
杨远平 ;
陆宁 .
贵州农业科学, 2000, (05) :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