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稻分蘖调控研究Ⅱ不同栽植密度分蘖成穗的追踪观察

被引:6
作者
姜照伟
李义珍
蔡亚港
黄继生
苏连庆
陈进明
机构
[1] 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福州
[2] 龙海市农科所
[3] 龙海市东园镇农技站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栽植密度; 有效分蘖临界期; 分蘖调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101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了探索杂交稻分蘖调控技术, 对不同栽植密度中不同出生期分蘖的性状进行追踪观察, 明确: (1) 主茎、秧田分蘖和栽后头10d 分蘖的出生数, 随栽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成穗率100 % , 穗大粒重, 构成总穗数的47 % ~83 % 、总产量的61 % ~89 % ; (2) 栽后11 ~20d 分蘖出生数也随栽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成穗率与栽后20d 的总茎蘖数和最高茎蘖数成负相关( r=- 09841 * * , - 09525 * * ) , 构成总穗数的50 % ~17 % 、总产量的39 % ~11 % ; (3) 在栽后20d, 1m2 总茎蘖数为300 、400 、500 个时, 有效分蘖临界期分别在栽后20d、15d 和10d; (4) 栽后21 ~30d 出生的分蘖, 成穗率很低, 穗小粒轻, 只构成总穗数的0 ~3 % 、总产量的0 ~1 % ;(5) 嫩秧早发, 具有单位面积较大的穗容量和库容量。研究结果表明: 杂交稻培育多蘖嫩壮秧、适量密植、促进早发、抑制移栽后20d 以后分蘖萌发, 控制总茎蘖数, 是建立高成穗率、兼容穗多、穗大的高产群体的组合技术。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16
页数:4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