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 条
阿尔泰基性麻粒岩的发现:来自矿物学的证据
被引:19
作者:
厉子龙
陈汉林
杨树锋
肖文交
Yoshiaki TAINOSHO
机构:
[1]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3] 日本神户大学发达科学部 杭州
[4] 杭州
[5] 北京
[6] 神户市
来源:
关键词:
基性麻粒岩;
岩相学;
矿物化学;
P-T条件估算;
阿尔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346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新疆北部阿尔泰造山带富蕴乌恰沟一带首次发现代表中、下地壳深变质作用的基性麻粒岩详细的野外和室内研究表明阿尔泰基性麻粒岩主要由粗粒和细粒的麻粒岩组成(SiO2含量为47.83~53.57%)。两者的矿物组合相近,为斜方辉石+单斜辉石+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角闪石和黑云母成分富镁,可能与岩石的成分富镁有关。基性麻粒岩的岩石地球化学成分显示其富Mg/(Mg+Fe2+)和亏损U,Th,K及Rh,而且其原岩为钙碱性玄武岩,是岛弧构造环境下形成的产物,矿物化学特征表明斜方辉石中Mg/(Mg+Fe2+)介于0.65~0.71之间,为紫苏辉石,具高MgO+FeO,低Al2O3和Ca/(Ca+Mg+Fe),而单斜辉石具低TiO2和Al2O3的特点,说明它们皆为变质成因,部分角闪石和褐色黑云母富钛,指示它们为高温下形成的产物。这些特征证实了上述岩石为基性麻粒岩。角闪石和黑云母氟和氯含量较低以及水逸度较高,暗示其流体成分氟和氯在变质作用过程中不起主导作用。根据麻粒岩中矿物共生组合、期次和矿物温压计估算,麻粒岩形成的峰期和退变质温压条件分别为750~780℃,0.6~0.7GPa和590~620℃,0.23~0.37GPa,前者属高温中压条件。阿尔泰地区基性麻粒岩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阿尔泰地区深部下地壳的组成和结构以及深化阿尔泰地区、新疆北部甚至中亚地区大陆动力学过程和机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44 / 147+149
+149-154
页数:10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