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富,政府造——自主创新的“尚德模式”

被引:6
作者
何伊凡
机构
关键词
尚德; 无锡; 江苏; 施正荣; 自主创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426.6 [];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202 ;
摘要
2000年,施正荣初到无锡时,除了一台笔记本,几页商业计划书外,就只剩下对资本的渴求。6年之后,一位所谓的“中国首富”伴随着尚德电力(NYSE:STP)市值达到40亿美元而诞生了。除了施正荣本人的创业精神、新能源概念,在这个耀眼的财富故事背后,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无锡市政府。无锡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在尚德获得了成功。在施正荣创业之初,政府出资600万美元,成为大股东,施依靠技术和一些积蓄入股。难能可贵的是,政府资金在尚德上市之前选择了退出。在无锡,政府这样的创业扶持并非仅对尚德一家。当整个中国,从政府到企业都在为自主创新的具体路径寻寻觅觅、上下求索之时,尚德明星般的崛起让我们注意到在无锡这个江苏中等城市,一种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支持高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已然浮现——不妨为它简单命名为“无锡模式”。对“无锡模式”的简单理解是:一个开明的政府, 找到具有资本和商业管理意识、且有名望的人或组织来代表“政府”,把各种资源,包括政策、资本、技术、市场整合在一起,支持企业,然后功成身退。这让我们想起中星微公司董事长邓中翰,中星微自主研发的“星光一号”数字多媒体芯片,成为第一枚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芯”,成功占领了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世界第一的市场份额。在中星微成功上市背后,信息产业部最早的 1000万风险投资同样功不可没。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正在重新寻找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的角色和定位。如果说中星微是中央部委支持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一个标本,尚德所承载的“无锡模式”则是地方政府对如何培育中国自主创新土壤的一次探索。对于一个地方政府,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按照斯坦福大学研究硅谷创业精神的专家亨利·罗文(Henry Rowen)的理论,它必须克服 GDP 数量崇拜,把500强和一个归国创业的留学生同时视为座上宾;它必须建立引导型的“种子基金”、孵化基金,不能被短期盈利所诱惑;它必须鼓励冒险和宽容失败,营造开放的经营环境;它必须为高科技人才和创业者提供高质量的生活,还要提供专业化的商业基础设施,包括金融、律师、会计师、猎头公司、市场营销,以及租赁公司、设备制造商、零售商等。建立一个鼓励创新与创业的小气候,无锡已经做到了;但制造了一个“施正荣”的无锡,是否能够有机会成为培育出一批“施振荣”(宏碁集团董事长)的“新竹”,还有待考验。
引用
收藏
页码:36 / 49+4 +4
页数:15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