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林的群体结构与栽培技术模式

被引:1
作者
李国庆
冯建灿
郭良
机构
[1] 河南农业大学竹子研究室
[2] 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温带竹种; 直线关系; 相关系数; 产量类型; 技术模式; 叶层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群体结构与产量类型——淡竹林的胸径与林高、单株竹重、产量均呈直线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7,0.9190,0.9756。高产竹林的竹冠中部1/3区分段的叶面积最大;低产竹林的竹冠上部1/3区分段叶面积最大,二者的叶面积模型差异很大。由于立地条件和管理水平不同,形成高、中、低三种产量类型,竹材年产量分别为:高产型每亩2853—3435公斤,中产型每亩2363—2681公斤,低产型每亩761—957公斤。鞭层入土深30厘米时,产量最高。栽培技术与增产效果——垫土、浇水、施肥、采伐是淡竹林的主要栽培技术,它们各自有其特定的技术模式。竹鞭的负向地性生长大于正向地性生长的规律、竹鞭对成竹大小及形成产量的决定作用规律,是竹林垫土的理论依据。垫土可增产70—120%以上。土壤←水→淡竹←水→空气,是一个连续的系统,水是这一系统中的重要媒介物质,是淡竹生命的赋予者,这一系统是淡竹林浇水的理论依据。依淡竹的年生育规律适时灌溉,可增产1倍以上。土壤是生命“长链”的中枢,土壤肥力与淡竹产量直接关联,土壤的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定律是竹林施肥的理论依据。施肥后可增产80%左右。采伐是获取经济效益的手段,又是竹林栽培的一项技术措施。依据竹林的成材规律、繁殖规律、生态规律,合理采伐,是竹林丰产稳产的关键。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65
页数:13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