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碳收支特征

被引:17
作者
吴家兵 [1 ]
关德新 [1 ]
张弥 [2 ]
韩士杰 [1 ]
于贵瑞 [2 ]
孙晓敏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温带森林; CO2通量; 涡动相关法; 碳收支;
D O I
10.13332/j.1000-1522.2007.01.001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植被--大气间CO2交换研究对准确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开路式涡动相关系统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CO2交换特征进行了整年连续监测.结果表明,该森林生态系统的碳交换季节变化明显,2003年森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变化范围在-6.37~2.13 g/(m2.d)之间,5—9月均表现为碳汇,其余月份为碳源,其中净碳吸收量与释放量最大的月份分别为6和10月;全年森林净吸收的碳量为-191.3 g/m2,整体表现为一定强度的碳汇.影响NEE的环境因子主要是光合有效辐射(PAR)和土壤温度等,白天NEE对PAR的响应符合直角双曲线方程,夜间的NEE与5 cm深土壤温度有较好的指数关系.生态系统呼吸释放对温度响应的敏感性(Q10)为3.17.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CO通量与温度的关系 [J].
赵晓松 ;
关德新 ;
吴家兵 ;
张弥 ;
金昌杰 ;
韩士杰 .
生态学报, 2006, (04) :1088-1095
[2]   长白山地区红松树干呼吸的研究 [J].
王淼 ;
姬兰柱 ;
李秋荣 ;
肖冬梅 ;
刘海良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01) :7-13
[3]  
千烟洲人工针叶林CO2通量季节变化及其环境因子的影响[J]. 刘允芬,宋霞,孙晓敏,温学发,陈永瑞.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2)
[4]  
气象条件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CO2通量的影响[J]. 关德新,吴家兵,于贵瑞,赵晓松,韩士杰,金昌杰.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2)
[5]   影响阔叶红松林土壤CO2排放的主要因素 [J].
王淼 ;
韩士杰 ;
王跃思 .
生态学杂志, 2004, (05) :24-29
[6]   全球碳循环研究中“碳失汇”研究进展 [J].
徐小锋 ;
宋长春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4, (02) :145-152
[7]   土壤温度和水分对长白山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呼吸的影响 [J].
王淼 ;
姬兰柱 ;
李秋荣 ;
刘延秋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8) :1234-1238
[8]   秦岭天然油松、锐齿栎林地土壤呼吸与CO2释放 [J].
刘建军 ;
王得祥 ;
雷瑞德 ;
吴钦孝 .
林业科学, 2003, (02) :8-13
[9]   山西太岳山核桃楸光合特性的研究 [J].
马钦彦 ;
蔺琛 ;
韩海荣 ;
陈遐林 ;
曹文强 ;
王治中 ;
王占勤 ;
张葆祥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3, (01) :14-18
[10]   华北平原典型农田水、热与CO2通量的测定 [J].
张永强 ;
刘昌明 ;
于强 ;
贾金生 ;
沈彦俊 ;
孙宏勇 ;
唐常源 ;
A.Kondoh .
地理学报, 2002, (03) :33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