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治理耦合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其超越

被引:15
作者
冯琳
倪国良
机构
[1]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技术治理; 耦合关系;
D O I
10.16064/j.cnki.cn34-1003/g0.2023.03.013
中图分类号
D64 [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TP399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学科分类号
0305 ; 030505 ; 081203 ; 0835 ;
摘要
当前,现代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已从“装置意义”上的技术运用,演进至以技术工具、技术思维和技术逻辑为核心的技术治理范式的嵌入。技术治理的开放性、隐匿性和高效性有助于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治理功能,激活数字化语境下的隐性育人潜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辩护功能。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治理的耦合发展亦面临价值困境、思维困境和功能困境的梗阻。究其原因,技术赋权转向技术越界,教育权威在实践中弱化;技术逻辑超越育人逻辑,人的主体性在实践中被遮蔽;技术赋能转向技术悬浮,教育效能在实践中递减。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治理的深度耦合应以“关系澄明”为前提、以“解蔽主体”为核心、以“人机协同”为关键,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最大效能。
引用
收藏
页码:145 / 15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数字孪生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J].
倪国良 ;
冯琳 .
思想教育研究, 2022, (12) :39-45
[2]   从解蔽主体到补偿“代具性”:智能时代教育技术价值新论 [J].
庞茗月 ;
戚万学 .
远程教育杂志, 2022, 40 (03) :56-66
[3]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范式构建与优化逻辑 [J].
赵丽涛 .
思想理论教育, 2022, (02) :46-51
[4]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需加以分析的术语 [J].
杨增岽 ;
黄飞 .
探索, 2008, (06) :118-122
[5]   人之解蔽:超越工具化的技术宰制之可能 [J].
周国文 .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6) :42-47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  
(德)马克斯·韦伯(MaxWeber)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  
(德)雅斯贝尔斯(Jaspers,K.)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