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冲断裂的视走滑位移分析及其在5·12汶川大地震同震破裂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5
作者
张智慧 [1 ]
刘静 [1 ]
许强 [1 ]
文力 [1 ]
孙杰 [1 ]
邢秀成 [2 ]
胡古月 [3 ]
刘延乐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 鲁东大学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4] 江苏省赣榆县地震局
基金
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特别;
关键词
5·12汶川地震; 同震破裂; 视走滑位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逆冲走滑断裂中走滑分量大小的确定是判断断裂性质和应力场方向的重要参数,在野外主要依靠被断裂错开的标志线来判断。标志线的恰当选择,直接影响断裂走滑性质的判断及大小的测定。本文在对5.12汶川大地震同震破裂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在同震逆冲断裂上所观察到的位移特征,指出当地表标志线与断裂斜交时,逆冲运动伴随的地表水平缩短将造成标志线产生沿断裂走向上的视走滑位移现象,并给出了基于不同地震陡坎模式的计算视走滑位移量的公式。根据视走滑位移计算公式,对实测走滑结果进行了计算、校正。校正结果显示彭灌(安县-灌县)断裂同震破裂带基本无走滑运动,为近纯逆冲性质;小鱼洞断裂和彭灌断裂上各自相隔数米的两个标志线分别出现左旋和右旋视走滑的例子进一步说明影响视位移误差的主要因素是水平缩短量,而非断裂走向的局部变化。本文的分析表明,野外测定逆冲走滑断裂的走滑位移时需尽量选择与断裂直交(垂直)的标志线,或注明标志线与断裂的夹角等几何关系;只有经视走滑位移校正后的测量才能代表断裂本身的真实走滑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1723 / 173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5 条
  • [1]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张培震
    徐锡伟
    闻学泽
    冉勇康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4) : 1066 - 1073
  • [2] Bed-by-bed fold growth by kink-band migration: Sant lloren? de Morunys, eastern Pyrenees[J] . John Suppe.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 1997 (3)
  • [3] Evidence for a Great Medieval Earthquake (1100 A.D.) in the Central Himalayas, Nepal .2 J. Laveacute,D. Yule,S. Sapkota,K. Basant,C. Madden,M. Attal,R. Pandey. Science . 2005
  • [4] USGS Earthquake Center. http://earthquake1usgs1gov/eqcenter/recenteqsww/Quakes/us-2008ryan1php . 2008
  • [5] Mechanisms of active folding of the landscape (southern Tian Shan, China) .2 Hubert-Ferrari A,Suppe J,Gonzalez-Mieres R,et al.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