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92
作者
孔晓民 [1 ]
韩成卫 [1 ]
曾苏明 [1 ]
吴秋平 [1 ]
刘丽 [2 ]
机构
[1] 济宁市农业科学院/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
[2] 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
关键词
玉米; 耕作方式; 土壤物理性状; 产量;
D O 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4.01.021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土壤容重、土壤坚实度、土壤含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及玉米产量的测定和分析,研究深松、常规旋耕、免耕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和土壤坚实度的影响效果为深松>常规旋耕>免耕。深松耕作能够打破犁底层,降低深层土壤紧实度。深松耕作后,0~35 cm耕层土壤容重较常规旋耕和免耕分别下降6.5%和8.8%,土壤紧实度分别下降25.6%和32.3%。深松可显著增强接纳灌溉和降水能力,扩大土壤水库容。在21~40、41~60、61~80 cm土层,深松处理土壤含水量比常规旋耕分别提高3.4%、4.5%、2.4%,比免耕分别提高5.6%、4.8%、2.4%。土壤耕层0~35 cm田间持水量,深松和免耕比常规施耕分别提高7.4%和8.1%。不同耕作方式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均以深松最高,常规旋耕次之,免耕最小;深松耕作较常规旋耕和免耕分别增产4.3%和5.7%,与免耕处理间差异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108 / 11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渭北旱塬春玉米田保护性耕作蓄水保墒效果与增产增收效应 [J].
尚金霞 ;
李军 ;
贾志宽 ;
张丽华 .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 (13) :2668-2678
[2]   深松免耕技术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J].
宫秀杰 ;
钱春荣 ;
于洋 ;
赵杨 ;
姜宇博 ;
王俊河 ;
马军韬 .
玉米科学, 2009, 17 (05) :134-137
[3]   两年免耕后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J].
秦红灵 ;
高旺盛 ;
马月存 ;
马丽 ;
尹春梅 .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01) :78-85
[4]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地表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J].
孙利军 ;
张仁陟 ;
黄高宝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06) :207-211
[5]   深松耕法的产生与理论依据 [J].
郑黎明 ;
孟长胜 .
农村牧区机械化, 2007, (03) :25-25
[6]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探讨 [J].
郭瑞 ;
季书勤 ;
王汉芳 .
河南农业科学, 2007, (07) :5-9
[7]   中国北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深松效应与经济效益研究 [J].
何进 ;
李洪文 ;
高焕文 .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10) :62-67
[8]   红壤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J].
廖萍 ;
黄国勤 .
耕作与栽培, 2006, (05) :31-32
[9]   深松技术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中的作用附视频 [J].
李其昀 .
农机化研究, 2006, (02) :222-222
[10]   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根系生长及吸收活力的影响 [J].
李潮海 ;
李胜利 ;
王群 ;
郝四平 ;
韩锦峰 .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08) :1706-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