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典型水稻土长期试验下有机碳积累机制 Ⅴ.碳输入与土壤碳固定

被引:31
作者
周萍
潘根兴
李恋卿
张旭辉
机构
[1] 不详
[2]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
[3] 不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长期试验; 稻田生产力; 施肥管理; 水稻土; 土壤固碳; 氮素效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土壤固碳与生产力的协同是农业土壤碳循环研究的热点,而提高土壤固碳容量又是农业固碳减排的重要途径。本文研究中国南方4种典型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的固碳趋势及其外源碳输入对土壤固碳的贡献。【方法】选取西南紫色丘陵水稻土、东南红壤丘陵水稻土、太湖平原水稻土和沿海平原水稻土的长期试验,分析其不同施肥处理下耕层土壤(0~20cm)有机碳变化与外源碳输入(作物输入碳+肥料输入碳)以及肥料氮输入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土壤饱和固碳量。【结果】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土壤固碳速率线性依存于年均碳输入增量,单位碳输入增加下以紫色水稻土和红壤性水稻土的固碳速率相对较高。良好施肥下的饱和固碳量以富氧化铁的红壤性水稻土最高,其次为富黏粒的沿海平原水稻土。统计分析表明,施肥下不同类型水稻土的固碳效率(即碳输入增量与土壤固碳的线性关系斜率)与初始有机碳含量表现为明显的线性负相关关系,而与黏粒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看来,不同类型水稻土的饱和固碳量与土壤中丰富的游离氧化铁以及降水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施肥下的稻田土壤固碳与氮素农学效率之间亦存在着正相关的趋势,并且以红壤性水稻土中的相对最弱,这可能主要归因于不同类型水稻土饱和固碳水平的负影响。【结论】施肥措施主要通过增加外源碳输入来促进土壤的有效固碳,并且土壤固碳与氮素利用效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碳-氮耦合效应。水稻土中活跃的氧化铁可能对土壤碳储量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黏粒有可能并非土壤固碳的驱动因子。气候因子可能是影响水稻土碳储量变化的另一主导因子,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引用
收藏
页码:4260 / 426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控制因素 [J].
许信旺 ;
潘根兴 ;
汪艳林 ;
曹志宏 .
地理研究, 2009, 28 (03) :601-612
[2]   三种南方典型水稻土长期试验下有机碳积累机制研究Ⅱ.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化学结合机制 [J].
周萍 ;
宋国菡 ;
潘根兴 ;
李恋卿 ;
张旭辉 .
土壤学报, 2009, 46 (02) :263-273
[3]   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对作物产量影响的模拟研究 [J].
邱建军 ;
王立刚 ;
李虎 ;
唐华俊 ;
Eric Van Ranst .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 (01) :154-161
[4]   南方三种典型水稻土长期试验下有机碳积累机制研究 Ⅰ.团聚体物理保护作用 [J].
周萍 ;
宋国菡 ;
潘根兴 ;
李恋卿 ;
张旭辉 .
土壤学报, 2008, 45 (06) :1063-1071
[5]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其演变与应对气候变化 [J].
潘根兴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8, (05) :282-289
[6]   土壤碳循环研究及中国稻田土壤固碳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J].
潘根兴 ;
李恋卿 ;
郑聚锋 ;
张旭辉 ;
周萍 .
土壤学报, 2008, (05) :901-914
[7]   土壤水分和植物残体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J].
张薇 ;
王子芳 ;
王辉 ;
郑杰炳 ;
鲍金星 ;
高明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7, (06) :1013-1019
[8]   固碳土壤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与研究进展 [J].
潘根兴 ;
周萍 ;
李恋卿 ;
张旭辉 .
土壤学报, 2007, (02) :327-337
[9]   不同利用方式下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及区域差异 [J].
许泉 ;
芮雯奕 ;
何航 ;
吴峰 ;
罗鸿 ;
卞新民 ;
张卫建 .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12) :2505-2510
[10]   不同施肥对水稻土作物碳同化与土壤碳固定的影响——以太湖地区黄泥土肥料长期试验为例 [J].
潘根兴 ;
周萍 ;
张旭辉 ;
李恋卿 ;
郑聚锋 ;
邱多生 ;
储秋华 .
生态学报, 2006, (11) :3704-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