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濮凹陷桥口构造 油气运移模式探讨

被引:2
作者
雷利安
机构
[1] 中原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东濮凹陷; 桥口油田; 第三纪; 油气分布; 油气运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根据油气分异聚集原理,一般来说,在同一构造内是气在构造高部位,油在构造低部位富集。而桥口构造则与之相反,呈"上油下气,项油边气"的分布状态。为搞清该区油气分布规律,通过对泥岩欠压实作用、流体势分布特征、原油物性变化、原油与生油岩地化特征及油气与构造关系的研究,建立了油气运移模式,得出了如下主要认识:该区下第三系沙三段、沙四上段为主要生油层,东邻的葛岗集洼陷为主要生油气区;早期洼陷中生成的油气在泥岩欠压实作用产生的压差作用下,向构造高部位运移、聚集形成沙三段油气藏,后期由于断裂活动强烈,油气沿断层向上运移,形成沙一、沙二段主力次生油气藏;位于构造东翼的李屯断层形成较早,封堵性强,洼陷中的生油层随埋深增大,地温升高,后期以生气为主,生成的气在李屯断层的封堵下,在其东侧的深部形成断层一地层圈闭的沙三段气藏,从而使桥口地区的油气呈"上油下气、顶油边气"的分布规律。
引用
收藏
页码:9 / 14+13 +13-1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石油与天然气运移[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李明诚编著, 2004
[2]  
石油形成和分布[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法)蒂 索(Tissot,B.P.),(联邦德国)威尔特(Welte,D.H.)著,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