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05~2007年霍乱流行特征及监测分析

被引:8
作者
龙江 [1 ]
赵寒 [1 ]
曾艺 [2 ]
罗媚 [3 ]
机构
[1] 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重庆渝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重庆璧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键词
霍乱; 监测; 流行病学; 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16.5 [霍乱、副霍乱];
学科分类号
100401 ;
摘要
[目的]通过对2005~2007年重庆市霍乱流行病学特征及监测结果的分析,了解防制工作效果,为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重庆市2005~2007年霍乱疫情资料进行分布特征分析。每年5~10月选择渝中区和璧山县开展环境、水产品和腹泻病例监测,同时开展旧疫点监测。[结果]2005~2007年重庆市共报告霍乱病例37例,带菌者156例,病死率为6.25%(2/37),无二代病例发生,血清分型均为O139群。94.6%的病例由聚餐引起的,暴发疫情人群监测阳性率和环境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9,P﹤0.01)。从水产品或涂抺液中分离到霍乱弧菌12株,旧疫点,腹泻病例监测未发现阳性。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敏感率为100%。[结论]聚餐为重庆市霍乱流行的主要方式,主要措施是控制农村聚餐海水产品的交叉污染和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和霍乱防治知识宣传。
引用
收藏
页码:2807 / 2809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浙江省海、水产品霍乱弧菌污染状况调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J].
叶菊莲 ;
程苏云 ;
陆群英 ;
罗芸 ;
吕华坤 ;
孟真 ;
姜理平 .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7, (02) :214-216+269
[2]   重庆市2002年霍乱流行特征分析 [J].
罗兴建 ;
肖邦忠 ;
张静秋 ;
吴国辉 ;
易娟 ;
龙江 .
热带医学杂志, 2006, (05) :582-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