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的分子机制

被引:2
作者
赵静 [1 ]
肖蓉 [1 ]
赫坚 [2 ]
机构
[1] 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分子机制; 基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9.1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学科分类号
100205 ;
摘要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脑功能障碍所导致的智能损害综合征。其发病原因除脑血管损害等病理因素外,遗传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发现,apo ε、notch3、Cystatin C基因、ASA-PD基因、ICAM-1中的Kd69E基因及pon 2等基因自身的突变以及与其他基因或环境因素的相互协同作用,可能是导致VD发生的分子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317 / 32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THE LOCUS FOR APOLIPOPROTEIN-E (APOE) IS LINKED TO THE COMPLEMENT COMPONENT-C3 (C-3) LOCUS ON CHROMOSOME-19 IN MAN [J].
OLAISEN, B ;
TEISBERG, P ;
GEDDEDAHL, T .
HUMAN GENETICS, 1982, 62 (03) :23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