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生产力到生态生产力:扬弃与超越

被引:20
作者
王学荣
机构
[1]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关键词
传统生产力; 生态生产力; 扬弃; 批判与继承; 超越;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014.1 [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学科分类号
0201 ;
摘要
传统生产力观尽管有各种不同的表述方式,但却存在一些通病:过分强调社会生产力,忽视了自然生产力,以至于把生产力简单地等同于社会生产力;人为地割裂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把生产过程看作是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生存资料的单向过程;将思维限定在主客二分的框架下,将自然置于人类的对立面,片面夸大人类主体的力量和需求;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往往只看到近期后果,忽视了长远后果,从而损害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利益。这种传统生产力观不仅在理论上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在实践层面上也不利于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与传统生产力观相比较,生态生产力的发展理念更为先进,价值取向更为合理,构成要素与结构更加优化,运行机制也更为完善。因此,生态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在当代的表现形态。需要指出的是,生态生产力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生产力发展的一种新质态,具有传统生产力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既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理论家们逻辑推演的结果,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对传统生产力的"扬弃",最重要的是克服其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状态,从而实现了生态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
引用
收藏
页码:12 / 15+28 +2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生态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 [J].
王鲁娜 .
理论学刊, 2008, (01) :43-46
[2]   生态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特征 [J].
廖福霖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4) :63-67
[3]   生态生产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 [J].
蒋圣斐 .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1) :1-4
[4]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生产力观初探 [J].
温莲香 .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1) :73-77
[5]   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 [J].
于海量 .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6, (03) :99-101
[6]   生态经济生产力论与山区半山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J].
李晓光 .
农业科技管理, 2005, (03) :49-51
[7]   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形态 [J].
陶火生 .
学习论坛, 2005, (03) :66-69
[8]   生态生产力理论与人类的持续性生存 [J].
谢中起 .
理论探讨, 2003, (03) :38-39
[9]   论“自然生态力”范畴 [J].
高铭仁 ;
王存金 ;
孙卓廷 .
东岳论丛, 2002, (05) :73-76+93
[10]   论绿色生产力 [J].
李克华 .
广东社会科学, 2001, (05) :21-25